●刘永红 周亮
诙谐蚌舞令人捧腹,水龙舞演变成“泼水节”……随着蓬安县第六届嘉陵江“放牛节”的举行,一个个由该县群众广泛参与、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节目轮番登台,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令观众直呼过瘾。
蚌舞 诙谐幽默受欢迎
“锵咚咚锵、锵咚咚锵”,伴随着欢快的锣鼓声,花白胡子的渔翁头戴一顶黄色草帽,身背一杆旱烟袋,肩扛一张渔网,一瘸一拐地走出场。他时而东张西望,时而抛撒渔网。此时,身着粉色服装,背着由竹篾扎成的蚌壳的蚌壳精登场。蚌壳时而张开时而合拢。渔翁悄悄地跟在蚌壳精身后,趁其不备,撒开渔网。蚌壳精识破渔翁的企图,迅速躲开。渔翁气得满脸通红,却又无可奈何。蚌壳精更加肆意妄为,用蚌壳夹住渔翁,拖着渔翁在地上打转;而后又突然松开蚌壳,渔翁摔倒在地,疼得哇哇直叫。4只蚌壳精轮番戏弄渔翁,令渔翁恼羞成怒。精彩的蚌舞表演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据了解,蚌舞又称“蚌壳精戏渔夫”,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是南充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蚌舞表演全靠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诙谐、幽默的表演很受观众欢迎。如今,从事这项表演的人越来越少。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蚌舞,该县文化部门组织文艺爱好者重新编排,并请来民间艺人对其进行艺术加工,让这项传统民俗文化重新走入大众视野。
渔翁的扮演者段济舟告诉记者,为把节目表演好,他和队员们每天晚上都会集中排练,“虽然很辛苦,也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但表演能得到大家的认可,给大家带来快乐,我们也乐在其中。”
水龙舞 观赏趣味互动于一体
“水龙来了,大家快来泼水呀。”从4月30日起,水龙舞每天都在周子古镇和画圣广场上演。水龙一舞,沿街群众将早早准备好的水泼向龙身,祈求吉祥。
在蓬安做生意已有几个年头的张老板泼完水后高兴地说:“好久没这样开心了,希望经常举办类似活动,一来人多热闹,二来店铺生意更旺。”
据《蓬安县志》记载,蓬安县水龙舞已有上千年历史,舞水龙也被称作拉旱魃(旱魃指制造旱灾的怪兽)。相传,每逢农历八月,就有一个叫“旱魃”的怪物出来作怪,减少降雨,导致人间出现旱情。为保庄稼丰收,当地群众请出水龙,将旱魃赶下江河。水龙呼风唤雨,降下甘露,缓解旱情。水龙完成任务后,当地群众还要送龙回江。渐渐地,水龙成了吉祥的化身。
记者注意到,正在舞动的水龙经过一番改进,龙身用树枝扎成。舞者一边舞龙,一边做各种诙谐的动作,吸引人们泼水,还要假装躲避泼来的水,舞龙人和泼水人相互嬉戏。整个过程中,人们将美好的祝愿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都倾注在水中,用力泼在象征吉祥的龙身上。水泼得越多,表示收获的祝福越多。
“相较傣族的泼水节,我们的水龙舞更具观赏性、趣味性和互动性。”蓬安县文化馆馆长谢春茂介绍说,虽然水龙舞很有特色,但现在会做水龙、舞水龙的人越来越少。“我们正在进行抢救性保护,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并传承这项传统民俗活动。”谢春茂说。
传统民俗文化重现活力
5月3日,周子古镇的蚌舞表演结束,演员们准备换服装时,来自营山的刘先生带着80岁高龄的母亲赶到现场,想要看蚌舞。“小时候我最喜欢看蚌舞表演,都几十年没看过了,真想看看。”刘先生的母亲惋惜地说。
“老人家想看,我们就再演一遍要不要得?”段济舟提议。演员们又重新登台,从头到尾表演了一遍。整个过程中,老人看得津津有味,演员谢幕时,老人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这些原本流行于民间的传统民俗文化,就应该多让老百姓看看,这样,传统民俗文化才不会被人们遗忘,才会代代相传。”谢春茂说,目前,蓬安有39项民俗文化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该县成立戏剧曲艺社,吸收社员20名,聘期专业教师对社员进行指导,让传统民俗文化广为人知。
据了解,为让传统民俗文化焕发生机,该县将传统民俗文化与城市建设、旅游发展有机融合,利用节假日开展演出,让沉睡的资源重新进入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让更多群众走进传统民俗文化,了解传统民俗文化,进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新闻推荐
●文藻超乡场上,垃圾池和再生资源回收站让街道变得整洁干净;村子里,垃圾箱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对垃圾进行了分类丢弃。这是记者日前在蓬安县新园乡看到的一幕。新园乡环境卫生的变化,只是该县在...
蓬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蓬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