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钦豪
蓬安县文化馆组建的4支文化小分队常年深入田间地头,送文化下乡。昨日,记者从蓬安县文化馆获悉, 目前该馆又组建了一支戏曲社文化小分队, 欲将戏曲艺术用送文化下乡的形式,在群众中推广,以达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非常“4+1”文化小分队成群众最爱
蓬安县文化馆馆长谢春茂告诉记者,目前蓬安县文化馆拥有4支文化小分队,分别是民乐一队、民乐二队、兴兴艺术团和凤兮电声乐队。此外,还有5支舞蹈队,成员有100多人。“所有文化小分队的演出成员加起来已经达到近200人,年龄最大的80岁。”谢春茂说,每次送文化下乡,演出节目都在10个以上,因此,除了小分队固有成员外,舞蹈队也会和乐队搭档演出。
“每逢过年过节,我们都要组织文化小分队下乡演出。”谢春茂告诉记者,在多年的文艺演出中,他们发现,戏曲节目是乡村年长居民最喜爱的节目,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川北灯戏和金钱板等,很受群众喜爱。因此,今年,蓬安县文化馆将该县川剧团8名专业演员和12名水平较高的票友集中起来,成立了第五支文化小分队———戏曲社。
这支新组建的戏曲社,将承担今后送文化下乡的金钱板、川剧、川北灯戏、双簧、相声、小品等戏曲节目的表演。为了让演员们的演出达到专业水平,蓬安县文化馆专门从省上和市上请来了戏曲名家对小分队成员进行培训,同时对小分队的演出节目进行编排和指导。
历时9个月一个人完成22场法制教育演出
今年53岁的魏德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钱板的传承人之一,同时也是蓬安县文化馆文化小分队的成员之一。从2014年3月6日开始,魏德良就开始了一个人的送法制教育下乡演出,在9个月时间里,他一个人一台节目,共演出了22场。
在“依法治市”和“依法治县”的背景下,魏德良会同蓬安县政法系统,深入该县各场镇学校,开始了送法制教育下乡演出。他告诉记者,每一个节目都在1个半小时以上,有时候台下的气氛热烈了,他还要即兴加演一段,这对于唱“独角戏”的他来说,是一件极其考验职业修养的事情。
“每次演完之后,要在家里休息2个星期左右。”说起一个人的演出,魏德良记忆犹新。在别人看来9个月时间演完22场应该是很轻松的活儿,但对于他自己来说,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大考验。由于一些学校条件有限,没有话筒音响,只能靠嗓音将每一个字送到观众的耳朵里,因此,魏德良在每一次演出完,声音都会变得嘶哑。
在文化小分队里,像魏德良这样的演员不在少数,特别是每年春节期间,本是和家人团聚的时刻,文化小分队的队员们却是走在田间地头,给村民们送去欢乐。
传承非遗让艺术回归大众
“好看得很,过年有他们来演出才显得闹热,才有过年的气氛。”说起每年过年时看的送文化下乡演出,蓬安县河舒镇居民王晓峰就兴奋不已。他告诉记者,现在大家对于送文化下乡演出都产生了“依赖性”,尤其是春节期间,村民们特别期待送文化下乡演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蓬安县很多乡镇居民将每年春节时的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称为“村晚”。在他们看来,这台文艺演出就和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一样,让过年变得更有氛围更有滋味。
“我们计划在今年重阳节期间,跑遍全县38个乡镇的敬老院。”谢春茂告诉记者,不仅是他们要送演出下乡,蓬安县文化馆还计划会同县民政局和文化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前往每个乡镇的敬老院。
谢春茂说,送文化下乡演出是一个长期的必须坚持下去的工作,“首先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就是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演出传承下去,让这些本就从大众中生长出来的艺术回归大众,让更多的人爱上它、发扬它。”
新闻推荐
●文藻超走出棚户区,住进干净明亮的住宅楼;告别脏乱差,生活环境面貌一新;摘下贫困帽,过上富足安逸的好日子……蓬安县实施十大民生工程,群众诉求正一步步变成现实。打造优美舒适居住环境5月19...
蓬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蓬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