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安蚕桑养殖。资料图。
《规划》明确,加快特色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和加工转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具有鲜明区域特色、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南充市蓬安县位于嘉陵江畔,自古以来就是气候宜人、土壤肥沃的富庶之地。早在1700年前,人们旧习惯在房前屋后栽种桑树。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桑树渐渐成为蓬安县农民钟爱的产业,并成为蓬安农业三大特色产业之一。改革开放后,蓬安蚕桑产业迅猛发展,该县龙蚕镇曾获国务院通令嘉奖。
近年来,蚕桑产业却成了蚕农眼中的“鸡肋”:茧丝价格起伏不定,加之城镇化进程和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缺乏导致不少桑园缺乏管理而荒废的现象日渐突出。这个让蓬安引以为傲的传统特色农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茧贱伤农,在经历了几年的价格“过山车”后,不少蚕农“移情别恋”动心思开始了转型。另一方面,作为蓬安的传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蓬安力图通过一系列举措重现蚕桑业昔日的辉煌。利润较低 难觅养蚕人
8月4日,蓬安县龙蚕镇鹭鸶田村村民唐元明整个夏天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2亩地的桑园,养了2张半蚕种,全部按合同价收购”,仅此一季蚕茧,唐元明可收入近3000元,对比一亩地一季红薯、一季小麦,收入400元来看,唐元明觉得还是养蚕划算。如今在鹭鸶田村,像唐元明一样看到效益的蚕农不在少数,可就在几年前,该村的桑树被村民们砍掉当作柴火。
由于土质多样,海拔落差大,适合多种植物种植,以蚕桑产业而饮誉全川的龙蚕镇,早在1979年就荣获国务院的通令嘉奖,并在以后的20余年里,连年被南充市委、市政府授予“蚕桑基地乡镇”称号。作为“一村一品”的主打产业,鹭鸶田村蚕桑产业巅峰时有500亩桑园,养蚕种400余张。可到2008年,全村桑园锐减到50亩,蚕种养殖有10几张。桑树砍掉了,鹭鸶田村的村民心里也空了,没有了熟悉的蚕吃桑叶的“滋滋”声,总感觉缺了什么。“桑树长在那里,就好像催着你养蚕一样。”
政府出硬招 产业获新生
鹭鸶田村的经历不是蓬安县的特例,2007年下半年,蚕桑走向低迷时期,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再次跌入低谷,现丝价已跌至14万元/吨,导致蚕茧价格长期在低价位徘徊。茧价下跌,蚕农积极性严重受挫,蚕桑产业形势较为严峻。加之蓬安全县21个蚕桑基地乡镇养蚕规模、养蚕条件与技术差异巨大,传统养殖与科学养殖、粗放经营与立体种养并存,蚕农把养蚕当作副业,收入打作家庭“零补”。
为改变蚕桑业发展的困境,2006年以来,蓬安县采取“分步实施,一年一个重点”的战略,即2007年重点育苗栽桑、2008年重点改造劣桑、2009年重点改造养蚕设施。在通过2010年到2014年续建蚕桑“百万工程”项目,对新栽桑、良桑嫁接、设施改造、小蚕共育、省力化饲育、纸板方格簇推广、蚕业合作社创建、蚕桑基本户培育等方面进行了扶持下奖励,累计投入蚕桑发展资金1000余万元。建成蚕桑产业乡镇22个,发展养蚕基本农户1.28万户,桑园总面积恢复到8万亩。
今年上半年,蓬安县完成良桑嫁接3000亩,对低产桑园不同程度的进行了施肥、嫁接改造、灌水、修剪、伐条、培土、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老树复壮、更新改造、补植补缺等各项管理措施,改扩建小蚕共育室100个,组建4个蚕桑专业合作社,春季发种1.6万张,产茧50万公斤,实现收入1500万元,夏季发种0.95万张,产茧30万公斤,实现收入840万元,秋季已订种1万张,带动蚕农人均收入1000元。
王陈 周亮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许雯
新闻推荐
华西城市读本讯(文藻超记者许雯)昨日,记者从南充市蓬安县相关部门获悉,蓬安县城市公交车票价方案在经历成本监审、价格论证、召开价格听证会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后,于近日落下了锤音。2010...
蓬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蓬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