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陈 本报记者 陈四四
酥脆的麻花配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当早餐,或者用麻花炒大虾,或者就着麻花下酒……在南充市蓬安县周子古镇,麻花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每逢闺女生下小孩儿,外婆要送麻花给外孙,当地风俗说是给外孙安装胳膊腿儿的;有时走亲戚、看病人,就带几根麻花,用一截绳子串起,拎在手里晃晃悠悠地去了……
蓬安手工麻花至今还保存着500多年前的传统工艺,堪称“巴蜀一绝”。
周子古镇位于嘉陵江畔,是一个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古码头。相传在清乾隆年间,一户姚姓人家从湖北迁居此地,耕种之余兼营麻花生意。姚家的麻花香酥可口,脆而无渣,倘若将麻花用火点燃,如蜡烛一般燃烧至尽。人们称赞姚家麻花为“吃着咯蹦蹦,夜间能点灯,落地纷纷碎,入水朴楞楞”。包装好的麻花,春季放到秋季仍焦酥如初。
由于麻花风味儿独特,加之价格便宜,易于贮藏,自然成了很多船工的必备干粮。久而久之,麻花走进了普通百姓家。
如今,周子古镇上还有三四家经营麻花的店铺。记者走进一家麻花铺,店面不大,店主姚仲秋说,篾灶上的铁锅到他手里已经是第四代。
坐在案板前,姚仲秋慢条斯理地揉制面团。“面团头天夜里就必须揉好,里面要加小苏打和老面,小苏打发酵,老面起筋道,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小磨香油。”姚仲秋说,这样炸出的麻花既蓬松酥脆,又不易散,便于保存。
不一会儿,大大的面团在他的手里变成一个个二指宽均匀的小面块。经过一番揉、甩、捻、拧,被挽成一个生动的“8”字。
此时,柴灶里的菜油也已熬得翻天覆地香气扑鼻,姚仲秋便起身往油锅里一把一把地丢麻花,几经沉浮,麻花轻飘飘地浮出油面。淋上一层糖衣,再沾上各种风味儿的拌料,一会儿,满筲箕的麻花便被排成长龙的人们一抢而空。
新闻推荐
本报2013年5月28日以《娃娃上学家长带雨靴这条烂泥路还要烂好久?》为题,对蓬安县龙蚕小学300多名学生因路太烂致上学难的问题进行报道。半年多时间过去了,学生的上学路还是烂泥路吗?为此记者再次来到...
蓬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蓬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