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安平 文/图
在蓬安县利溪镇,至今保留着一座清代建筑——伍氏“大夫第”,伍氏祖先曾以“一门三‘大夫\’,世代都为仕”而远近闻名。近日,笔者在利溪镇以南1.5公里的地方,见到了这座由清朝嘉庆皇帝御批的“大夫第”。
一门三“大夫”
据《伍泰信——支族谱》记载,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伍泰信从湖北迁徙至四川蓬安县利溪场,成为利溪场伍氏始迁祖,时年22岁,公元1746年,与罗田来川的赵氏婉秋共结连理。
伍氏入川第二代先祖伍德全与侄儿伍桂芳、伍兰芳,清廷授朝议大夫。伍德全告老还乡时,嘉庆皇帝御批“大夫第”,以彰伍氏一门三“大夫”。
告老还乡的伍德全并没有精力修建“大夫第”,直到伍德全的孙子伍善甫时,才将修建 “大夫第”的事情提上议事日程。
伍善甫任贵州省黎平府古州厅同知时,见苗族人民衣服褴褛、无食者多,于是,他先购入红花种子,教当地人播种,使当地人销售红花获利,改善了生活。继而修文庙,置学田,建书院,当地风俗为之一变。
修建耗时10余年
伍善甫及伍氏家族合力修建“大夫第”,同治年间始建,光绪年间竣工,耗时10余年。
其间,伍氏庄园遍布利溪,其中有名的有4处,分布于利溪四方,即东面花房子、北面大夫第、西面梅花墙、南面万桑园。每个庄园中,都有朝廷所赐或重臣提写的匾,其中,包括慈禧太后、李鸿章亲笔题写的匾。
据有关资料记载,建成时的“大夫第”坐南朝北,占地约6000余平方米,其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抬梁与穿斗结构混合的木构建筑,飞檐翘角,屋脊彩绘,处处体现出主人的审美追求。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正堂、天井、中堂、天井、下堂、前埕,三堂屋左右由厢房衔接。左右各有两栋扶厝,主屋与扶厝之间各有三个过水亭连接,这是当地民居中最典型的“三堂五栋”建筑样式,也是官家富豪身份派头的象征。
正堂有前后厅。由于前厅跨度大,均采用巨柱大梁建构。前廊部分装饰倾注了主人与工匠的大量心血:廊沿用巨大条石铺陈,外砌长方形板石。因是南向建筑,为了防止太阳直晒,便在大厅外增设两根四方檐柱,又在两柱间镶镂空缠枝花草的倒挂楣子,起到遮阳与美化的双重效果。
沿阶而下是天井,有甬道直达中堂。两旁厢房为三开间,靠天井一侧又设置一条内走廊,主要供女眷出入之用。其特殊之处在厢房中间还设置一个厢厅,平常,家族中的女性可以在此做针线活。外人来访,厢厅大门就紧闭,女眷们就可以迅速地从内走廊转移,以避免与外来客人照面。
顺着台阶而下,经石道通往下堂,两边有厢房连接。下堂门厅与正堂、中堂的大厅相比,显得较为矮小。
“大夫第”因是清朝嘉庆皇帝御批,各级官员路过此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对“大夫第”牌匾行跪拜礼。
申报省级文保单位
利溪“大夫第”于1952年改为利溪小学校至今。
百余年来,“大夫第”几经拆改,部分房屋已拆除,昔日的花园亦不复存在,正厅、右厢房及书房等主要建筑物保存完好。现存房屋总建筑面积为2700平方米。
2003年6月,“大夫第”被南充市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经过维修的“大夫第”已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闻推荐
翻滚腾越的草龙在古镇上穿梭,一会儿舞到了坡形古街下面一座巍峨的建筑前,“万寿宫”三个字很是吸引人的眼球。前不久,蓬安县周子古镇江西会馆举行草龙巡游,这座经历了数百年风雨的建筑,以另一种热闹承...
蓬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蓬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