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再林(顺庆)
激情十月,举国同庆。神州大地花团锦簇、歌如潮涌。一首深情、亲切的颂歌《我和我的祖国》唱响大江南北。恢宏壮阔的群团歌咏·大合唱盛况空前,刷新历史之最。
喜乐年华逢盛事。 欢乐的节日几乎无限期, 礼赞中华的旋律久久在耳畔回荡。 聆听着新中国70年的最美乐章,我心绪难平、感慨万千。怀着感恩情、捧出赤子心。连日来,我仿佛穿越时空,梦回如歌的岁月,感念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上世纪80年代。正值春风吹来万紫千红的时节, 一首首高扬爱国情的精品力作,似如繁星满天,光耀大地、流淌山河。至此,众口成金唱新歌的热潮蔓延巴蜀,持续性的“每周一歌”活动再度升温……
时光如大浪淘沙。 当年名噪川北的南充“新歌教唱”虽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这种群众性、承传性的教唱学歌形式, 并没有让岁月的风雨褪尽我记忆中的印象。踏着生活的足迹,撰著如金的往事。据有关文献记载,南充的新歌教唱活动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此间,南充相继成立了7个业余音乐组和10个新歌教唱队, 之后又成立了歌咏分队。每逢节假日,这些歌咏队便活跃在群众业余文艺舞台上, 经文化部门扶持,逐渐形成了由老师教唱、风琴或手风琴伴奏、集体组队排练,以及合唱、独唱、重唱等表演形式。
跨入上世纪60年代初,时逢简易的录音设备问市,原南充市文化馆创办的新歌唱活动(每周一歌) 就此兴起。其间,虽然面临人员、设备、阵地、经费等诸多困惑,但新一代群文工作者接力传薪、勤奋工作,将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赢得了群众的青睐、省市的殊荣。
教唱新歌活动,看似简易,但它涉及的事宜并不单一。首先是选好歌,选出群众喜爱、易于传唱,且歌词内容健康的新歌。同时,也要配合时事政策宣传,以及重大节庆活动,选唱优秀革命历史歌曲。歌曲选定后,则要组织10余名业余爱好者率先学唱。 通过几番训练,然后现场将新歌灌入老式的转盘录音机里。与此,后勤与宣传人员须提前用蜡纸、 钢板刻写和印制好规整的歌单,届时送发给学唱群众。
以当年老果城为例。每逢周末,在城南文化宫、文化馆,城中电影院,以及市郊五星小学大门前, 总会聆听到小喇叭反复播放的新歌。 几张用硬纸板抄写的歌曲高挂门楣, 吸引着不少音乐爱好者与路人。 他们手里拿着一张张油印歌单,伴随着喇叭的声韵,学唱得十分投入。
上世纪70年代末,多功能手提式录音机、柜式音响相继问世。为适应群众音乐新的发展趋势,文化馆不惜动用众多人力、财力,添置设备,在改革新歌教唱形式的同时, 引进高水平音乐人才,设立新的教唱点(辐射城镇文化站),并实行微薄的有偿服务(每张歌单收费5分)。曾记得当年在教唱《我的中国心》《北京颂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妈妈的吻》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期间,每周售出的歌单可达500余份。
随着文化市场的兴盛、 现代视听电器的普及, 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更为丰富、兴趣更为广泛。1986年,“每周一歌” 在南充的群文史册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然而,果城的乡亲父老并没忘记———那歌、那情、那颗为民服务的初心,及其勤奋务实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印记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10月18日,记者在市文化路看到,在厚厚的施工围挡内,工人们正在搭建脚手架。顺庆区城乡规划建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文...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