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常玉(1900年10月14日—1966年8月12日),
本名常有书, 近现代著名画家, 生于四川顺庆(今南充市),1966年在巴黎因煤气泄漏去世。他以东方水墨写意流畅的书法线条融合西方 “野兽派”的简洁强烈特色,独创颇具辨识度的绘画风格,一度与徐悲鸿、林风眠等齐名。
常玉少时家境殷实,幼时开始习画,师从四川的“五老七贤”之一———赵熙。1917年,常玉进入上海美术学校就读。1919年,常玉赴法勤工俭学,后长期客居巴黎。
常玉在艺术上坚持我行我素, 追求精神自由,他经历大起大落,一生默默无闻、不被赏识。而今,西方公认他为世界级的绘画大家。
●本报记者 杨晓江
如今,西方公认梵高、常玉为世界级的绘画大家,常玉被有的人誉为“中国的梵高”。然而这样一位绘画大家,国人却并不熟悉。10月7日,记者专访了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南充人杨频,他就自己多年来对常玉的研究,并结合自身的美学素养就常玉的画作、艺术观点进行了分析,并建议南充修建常玉美术馆,提升常玉名气,做响常玉这张世界文化名片。
1 作品简约而高级 徐志摩是他粉丝
记者:常玉从小就有绘画天赋,家人在其9-14岁时, 便聘请著名书画家、 清末民初四川的 “五老七贤”之一———赵熙当常玉的老师, 中国传统书法和水墨山水对常玉后来的绘画有哪些影响?
杨频: 常玉在现当代艺术史上之所以重要,最根本的技术原因,就在于他早年在名师赵熙先生指导下,进行的中国传统书画训练。尤其是书法线条与节奏的高超领悟与表现力,带来了简约、松动、抽象、空灵的画面追求,这些鲜明的东方美学元素,成为他人体写生和油画创作的内在灵魂,因此他的画面概括,也是极为简约和高级的。
当然,常玉青少年时期的四川生活也很重要,受四川文化影响,洒脱不羁,随性自在,在艺术追求上则倾向于纯粹性与无目的性,走到哪里算哪里,怎么舒服怎么来,没有过于沉重的包袱,因此艺术风格上也比较轻松活泼,生动有趣,个性奇特,有灵性。
记者:我们知道,常玉一生大多数时间客居巴黎,与徐悲鸿、林风眠多有艺术交流,但是直到1966年去世时,常玉依然籍籍无名,作品乏人问津,这与他的性格、艺术理念有直接关系吗?
杨频:需要指出的是,常玉并不是完全籍籍无名,他始终在一个相对高端的艺术小圈子里占有自己独特的一席之地,只是艺术市场冷落了他,大众不太知道而已。他的性格当然是最大的原因,因为随性惯了。
实际上,上世纪二十年代所有留学巴黎的中国画家,只有常玉脱颖而出,成为东方画家的代表,所以他也不免有些年少轻狂、睥睨天下,后来不愿配合画廊代理的新形势,对画商很不客气,坚持艺术的纯粹性,不屑于按照市场的要求作一点妥协,所以逐渐被艺术市场冷落了。知道他水平的主要是毕加索、徐志摩、徐悲鸿、刘海粟这样层次的人。徐志摩算是早期的常玉粉,很喜欢他的风格。
其次,也有时代的原因,因为战乱影响,纯艺术的永恒价值如今才逐渐展现出来,这也是今天我们开始了解常玉的原因。
2 倡议修建常玉美术馆 留下响亮文化名片
记者:近年来,常玉画作不断刷新华人绘画作品拍卖纪录, 你如何评价他的作品?
杨频:总体而言,他的作品是简约而高级的,有世界一流的简约水准。空间感特别有味道,笔触真切,从容,舒展,有一种音乐的韵律之美,而形态又夸张得恰到好处,诙谐而节制,这是观赏者容易被打动的主要原因。
在我看来,他晚年自哀自怜的孤独小动物系列是最深刻的,空旷的背景带来复杂的人生况味,让人有不胜唏嘘之感。而最重要的是,他下笔从不讨好别人,只是尽兴表达自己,让自己感到舒服、自由和放松。有人称常玉是“中国的梵高”,或者“中国的马蒂斯”,在我看来,常玉就是他自己,用自己独具的东方韵律,简约空灵,反过来影响巴黎艺术世界的人。
记者:作为南充家乡人,你对提升常玉的知晓度有什么建议, 比如修建“常玉美术馆”、 举办有关常玉画作研讨会、或者将常玉墓地迁回南充?
杨频: 常玉的名气已经有海内外艺术界和收藏界相关的朋友在不断提升,家乡要做的事情就是做好本地宣传,因为南充人知道常玉名字的都太少了,更谈不上研究讨论。我个人的看法,常玉属于全世界,因此他应该长眠于自己已经习惯的地方,目前巴黎墓地的续费问题,也已经有海内外的粉丝加以解决了,家乡政府当然也可以助力。南充作为他的出生地,也许可以有一座衣冠冢供大家凭吊,也可以没有,只要有一座纪念的场馆,或者说以他名字命名的现代规格美术馆,其中有专门的空间展出他的作品就行,作品完全可以是复制件。
当年我去江西的八大山人纪念馆,看到展出的基本是复制品,但这并不影响各地崇拜者前往参观和纪念。所以我认为目前规划一座纪念他的场馆很重要,不论是对家乡子弟,还是对外地游客,都是一种艺术的熏陶和精神的感召。一个正被世界各地广泛接受的大艺术家,理应成为家乡人民的骄傲,在文化强市的构建中,成为一张响亮的世界文化名片。
厦门已经建起了一座纪念常玉的私人美术馆,并花巨资购藏了三十余件常玉的画作画稿,做了引人注目的精美展览,可谓尽心尽力。我相信南充各界有识之士也会携手行动起来,尽快完成场馆的选址规划和建设,筑巢引凤,通过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购藏、征集遗物与纪念品,逐渐形成一处面对全球的、重要的南充文化艺术中心地标。
新闻推荐
本报讯听信店家宣称诱导蛊惑,一对年逾古稀的老年夫妇花9920元买了8盒被神吹成能治理糖尿病的蜂胶,吃后病情却未见丝毫...
南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充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