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虹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嘉陵区通过培育富民产业、改善基础条件、激发内生动力等方式,实施脱贫摘帽全面小康工程,并将其纳入嘉陵区“10件大事”,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得到许多改善。
据统计,目前,嘉陵区新建柠檬(柑橘)产业园2万亩、蚕(茶)桑基地1万亩,新建脱贫奔康产业园46个;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688公里;今年以来已整治小型集中供水工程277处、分散供水巩固提升工程4343处;新建就业扶贫车间8个,528名贫困群众就近务工,人均年增收2.3万元……成功摘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后,嘉陵区继续坚持脱贫攻坚和防止返贫并重,做到脱贫不脱政策、不脱项目、不脱帮扶、不脱考核,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就业增收、安全住房、教育保障和医疗保障等重点工作,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兴产业 铺就脱贫致富路
12月5日,记者走进嘉陵区太和乡老家沟村,昔日的荒山坡,如今果飘香,村道联成网、民居换新颜,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热情地向记者介绍村子的变化。
老家沟村曾是嘉陵区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两山夹一沟”的地形,导致当地交通不便、土地贫瘠,连一间像样的楼房都没有,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空心化严重。如何让老家沟村实现脱贫?驻老家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曾万能多次奔走、招引产业,去年,村里引进“勇兴藤椒家庭农场”。
“在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农场老板是个实在人,他不是冲着扶贫优惠政策来的。”曾万能说,当时,老板何勇兴到村里考察后,认为村里的条件还不成熟。为了把他留下来,嘉陵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燕多次到现场陪同考察,为何勇兴选择适合种植藤椒的地块。
说服了何勇兴,接着要去说服村民。“因为产业失败的例子很多,村民不免有些担忧。”曾万能说,他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采用开院坝会的形式协调,最终得到村民支持。去年10月,勇兴藤椒家庭农场开建。
12月5日,记者来到勇兴藤椒家庭农场,只见一棵棵藤椒树苗长势良好,数十名工人在藤椒林忙碌。记者注意到,每一棵藤椒树苗都打着土堆,树枝被3根绳子拉开。“这个叫拉枝,能让藤椒充分接收阳光,打土堆能保证水分。”何勇兴告诉记者,藤椒种植面积已达800余亩,预计明年有20%的藤椒树能挂果,3至5年内是藤椒盛产期。
“我和妻子在家庭农场务工,工作是修枝、看管等,每人每个月工资3000元,年底还有分红。”村民吴大奎告诉记者,以前他在深圳打工,离家太远,照顾不了母亲,如今在产业园务工,离家只有10分钟路程,不仅在家门口赚钱,还能照顾家人。
“现在有33户村民入股家庭农场,每天有30多名村民务工,村里帮我修起5公里的产业路,我打算再修建厂房,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何勇兴说。
据了解,嘉陵区在产业扶贫方面,已新建柠檬(柑橘)产业园2万亩、蚕(茶)桑基地1万亩、木本油料基地6万亩;新建脱贫奔康产业园46个、生猪养殖园28个、生猪养殖场407家;建成产业示范村15个;采取“政府+企业+农民+政策”的联营分红模式,带动1万余名贫困群众户均年增收2000元左右。
强基础 群众生活越来越好
12月5日,记者走进嘉陵区临江乡黄家楼村,只见纵横交错的水泥路四通八达,大片大片的巨菌草耸立在地里,10余名村民在地里忙着收割,路边停着的三轮车货箱即将装满。远处不时传来黑山羊“咩咩咩”叫声。眼前的村庄充满活力。
“以前,村里交通闭塞,村民多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生,家庭不算富裕。”黄家楼村村民陈运碧介绍,以前赶场要走一个多小时,现在赶场在家门口就能坐车,很方便。去年,村里还对她家进行了C级危房改造,换瓦、刷墙,房子焕然一新,居住舒适,心情舒畅。
如今,在黄家楼村,不仅村道、组道通村达户,村里还引进专业合作社,对全村产业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业,由合作社统一配送草料、统一保底回收。今年,陈运碧家通过养殖黑山羊,增收数千元。“现在村里环境好了,还修起文化活动室,我一有空就去活动室锻炼身体。”陈运碧笑着说,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
黄家楼村的改变,只是嘉陵区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据悉,该区大力实施“交通互联网”工程,构建城乡村“半小时经济圈”,营造全区“大交通、互联网、组组通”格局。截至目前,该区实施交通枢纽重点建设项目22个,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688公里,其中,水泥路通村率达100%、通组率达97%以上。同时,该区在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下足功夫。今年以来,该区共整治小型集中供水工程277处、分散供水巩固提升工程4343处、整治用水环境工程2037处,整治小(2)型水库3座,人畜饮用水水质全面达标。按照全覆盖要求,通过与移动、联通、电信和广电沟通协作,新增基站17座,143个贫困村通讯网络全达标。
促就业 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我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上班,既能挣钱,还能照顾家人。”12月5日,记者在嘉陵区安平镇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看到,该镇村民赵述燕在操作缝纫机。谈到目前的工作,她表示十分满意。
据了解,嘉陵区安平镇和双桂镇的服饰就业扶贫车间,已打造成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该区妇联引导依格尔、永越等企业把生产车间下沉到偏远乡镇,建立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通过“妇女+企业+车间”模式,招收当地贫困妇女,以“传、帮、带、引”的方式,帮助妇女在家门口就业。目前,该区已建成市、区级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点20余处。
嘉陵区还通过开展就业培训、搭建就业平台,拓展残疾人增收渠道。12月6日,记者在嘉陵区一立镇塘湾村就业扶贫车间看到,车间内一片繁忙,40余名工人坐在缝纫机前飞针走线,忙着把一块块布料缝制成衣。“我视力不好,年龄也大了,干不了缝纫工,老板安排我负责清洁卫生。”塘湾村贫困户蒲福华欣慰地说,在车间里上班,每月有1000元收入,能满足家庭开支。
“塘湾村就业扶贫车间有40余名工人,其中5名是残疾人,他们都有适合自己的工作,月收入近1000元。”嘉陵区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通过整合省、市、区多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基地建设和发展,其中整合残疾人创业、就业扶持资金和股权量化资金70万元,鼓励业主发展产业并吸纳残疾人就业。同时,开展针对残疾人的提升创业就业能力的培训课程,增强“造血功能”,鼓励残疾人再就业。
据了解,嘉陵区通过“春风行动”“技能培训下乡”“一对一教学”等形式,实施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和劳务品牌培训1300人次,实现转移就业1024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1360人;新建就业扶贫车间8个,528名贫困群众就近务工,人均年增收2.3万元。
■短评
劲头不松力度不减
□陈冠霖
2018年即将过去,2019年即将到来,确保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
嘉陵区成功摘掉国家级贫困县帽子后,坚持脱贫攻坚和防止返贫并重,做到脱贫不脱政策、不脱项目、不脱帮扶、不脱考核,持续推进产业发展、就业增收、安全住房、 教育保障和医疗保障等重点工作,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没有贫困群众的脱贫奔康, 就没有南充的全面小康。南充七个县(市、区)把脱贫摘帽全面小康工程纳入各自“10件大事”,市本级“10件大事”也有该工程。该工程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要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就要继续把脱贫攻坚作为 “头等大事”,念兹在兹、唯此为大,劲头不松、力度不减,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推动脱贫攻坚各项措施落地落实, 确保南充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闻推荐
为了展现学生自理自立、孝雅有礼之美,近日,顺庆区延安路小学举办了2016级“以德为先,崇孝雅行”系列活动之“自理自立,绽放美...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