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新闻 南部新闻 营山新闻 蓬安新闻 仪陇新闻 西充新闻 阆中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南充市 > 南充新闻 > 正文

“老队长”蒲元章讲述包产到户的故事

来源:南充晚报 2018-11-08 01:01   https://www.yybnet.net/

改革回眸:包产到户

1978年12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场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全国,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广泛推开。当时的南充县城关公社15大队1队(现为高坪区都京街道红旗坝村一组)和其他地方一样, 也搭上了改革开放的顺风车,逐步实行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村民由此过上了好日子。

核心提示

一条条水泥路平整宽敞,一座座小洋楼鳞次栉比, 房前屋后绿荫繁茂,花红柳绿。设施齐备的活动场里,孩子们奔跑嬉戏, 老人们悠闲聊天,一派和谐惬意的幸福景象。这里就是高坪区都京街道红旗坝村。

将时空穿越到40年前,这个地方还是一片田地,茅屋随处可见,人们生活在贫困之中。弹指一挥间,如今的红旗坝村村民生活富足, 产业兴旺,他们在改变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改变着村子的模样。

亲历者见证

村里街景繁华产业兴旺

顺着平整宽敞的水泥路, 记者11月5日来到高坪区都京街道红旗坝村。一座座高矮不一、 错落有致的电梯公寓拔地而起, 楼下的停车场停满了小车, 公寓底层是各色商铺, 村民在这里开起了超市、 餐馆、 娱乐室、 药房等。 水泥路两旁绿树成荫, 孩子们在树下玩耍。

走过水泥路, 就是一条乡间小路,小路两旁是一大片田土, 种着莴笋、菠菜、红苕、白菜、青菜,农民在地里辛勤劳作,清香的蔬菜味混着泥土味弥漫开来。再往里走,就是鳞次栉比的小洋楼。每座小洋楼门前都盖了一处小院,院里养着成群的鸡鸭鹅……

“谁能想到4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田地,随处可见茅草屋,砖木结构的瓦房都很少, 改革开放让大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话的老人叫蒲元章,今年74岁,虽然如今他已是一家企业的负责人,但村民还是愿意像当年一样叫他一声“老队长”。40年前,正是蒲元章的到来,改变了农业生产和分配上的“大锅饭”,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在红旗坝村扎根开花。

亲历者回顾

包产到户社员生活日渐红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场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全国,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各地广泛推开, 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出任当时的南充县城关公社15大队1队的生产队长。”蒲元章介绍,改革开放前, 这里和全国多数村寨一样, 吃的是“大锅饭”, 社员干农活只为工分不顾质量,大家的生活过得非常苦。

“如果说包产到组制度是改革开放的第一步, 那么以家庭为单位的包产到户制度就让农民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蒲元章告诉记者,1981年初,生产队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当时全队有103户、近300人,生产队把这些人分成4个生产组, 把130多亩田土按产量和土质分为几个等级,然后将分好等级的田土和农具、 产量、成本、劳力搭配到4个生产组,制定出报酬和奖励定额。 蒲元章表示, 这种联产计酬、包产到组的劳动模式,既坚持集体经济形式, 又使社员劳动成果与利益分配紧密挂钩,一时间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粮食产量开始上升,社员的生活水平出现起色。

看到包产到组效果不错,蒲元章和生产队几个干部经过商议,决定着手搞包产到户。于是,仅在实行包产到组几个月后,包产到户就在全队推开。包产到户划小了经营单位,实行按劳分配,社员积极性大涨。不仅如此,他还率先引进杂交水稻,摒弃出米率低的本地水稻。“生产队先后将130多亩田土分配到户, 尽管每户分到的田土并不多,但大家都拼命干,当年生产队就迎来了大丰收。”他说,大集体制时,每亩田的水稻年产300多公斤稻谷, 就算出米率高最多也只能出150多公斤米,包产到户后亩产400多公斤, 出米率能达到近300公斤。“由于我们穷队变得好起来了,其他生产队纷纷前来学习考察。”蒲元章说,包产到户给农民带来了粮食的增收和经济的实惠, 大家逐渐告别紧巴巴的日子, 越来越多的茅草房变成了新瓦房。

亲历者感慨

好日子得益于改革开放

进入新世纪,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红旗坝村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村容村貌和观念意识也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如今的红旗坝村,市场上,投身商海办厂办实业、从事农副产品流通贸易的人越来越多;村子里,许多建成不久的砖房又摇身变成了洋气的小楼房,越来越多的人购买了小汽车,大家都在想着怎么把日子越过越好。

今年64岁的罗大妈, 也是在当年实行包产到户后逐渐富裕起来的,作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罗大妈早就于前年搬进了镇上修建的电梯公寓,家里置办了款式新颖的家具,电视、空调、洗衣机,样样不少。“现在我家的存款有10余万元,这在当年那个时候是想也不敢想。”罗大妈现在已经退休,她在自家阳台上种满了喜爱的花草,想运动了就到楼下和朋友们跳跳广场舞,别提多惬意了。

“日子好过了, 大家不再只满足于吃饱穿暖,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蒲元章说,近年来,随着连接市区的公路逐渐通车和丝绸产业园的建成,市民和外地游客纷纷来到这里,红旗坝村开始被外界熟知。如今老百姓越来越好的生活,得益于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也得益于城市经济的日益繁荣。回想起40年前的那段岁月,蒲元章眼里泛起了光芒。

南充晚报记者 张帆 文/图

新闻推荐

南充市房地产管理局关于召开《南充市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听证会的公告

南充市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将于2019年1月修改完善并出台,其中,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归集标准调整和维修资金增值收益...

南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充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老队长”蒲元章讲述包产到户的故事)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