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上封面新闻看龙门阵
□苟明奇
肢体、器官的名词是人类语言中最古老的词语类型之一。南充方言中的这类词汇中,就有源流悠远的例证。当然,它们更以生动、诙谐取胜。
【额喽】南充人把额部、额头叫作“额喽”。这个“喽”是啥意思?古汉语专家认为,上古汉语中,有更多的字像入声字那样带有韵尾辅音,而且韵尾辅音的类型更多。南充话“额”后之“喽”,可能是在上古时期,“额”带有〔-l〕这个韵尾辅音,发声成“喽”。奇怪的是,寿星头明明是凸出的,却被南充人说成“凹(wǎ)额喽”。
【下扑儿】“下扑儿”即下巴。下巴和下扑儿都是“颌”的古音(hab或hap)读法,韵尾辅音b或p发声成了“巴”或“扑儿”。而“下”本也发音为“哈”,“一下”就是“一哈”。
【肋巴】“肋”也是入声字,但其韵尾辅音为〔-t〕,南充话“肋巴”的“巴”或另有出处。很多古语言专家认为,在7万年前人类走出非洲之前,他们拥有共同的语言,这种“共语”的语汇量少,也很简单,但一定含有指称肢体、器官的名词,而这些名词会或多或少地残留在后代语言中。我们先把“肋巴”标音为lêb,再查看一下外语词典,发现英语和荷兰语的“肋”为rib,德语为Rippe,瑞典语为revben,丹麦语为ribben——“肋巴”竟与这些印欧语的同义词发音接近。可否想象,“肋巴”以及rib、Rippe等等或许是人类古老的“共语”残留?
【啰指拇儿】南充人把手指叫做“指拇儿”,把小指叫做“啰指拇儿”。“啰”有点类似于东北话的“老”,指排行在最后的那一个,如老姨、老舅。以前南充的小娃儿,把走在最后的叫做“啰巴儿”或“啰尾巴儿”,还把最后一名说成“第啰名”。这里把它写作“啰”,只是记音,本字为何,笔者也不了然。
【毛朵儿】本义发髻。古人不论男女,都要把头发挽成髻子,其形状成朵,故称毛朵,后来南充人就以“毛朵儿”统称头发。有人把它写成“毛灯儿”,可标音,未及义。
【背壳子】方言里的骂詈语是十分丰富的。在市井乡里,善于绕着弯子骂人往往被视为有水平。方言所以又称“俗语”,或有这个原因。啥东西背上有壳?乌龟王八。把后背说成“背壳”,最早定是说别人的背,顺带骂人是乌龟王八。后来玩笑开多了,搞惯了,大家渐渐地不再计较,也不在乎说自己的后背是“背壳子”了。南充人就是这样,洒脱,看得开,敢于自嘲自骂。
【倒拐子】手肘是人体中柔韧性最好的关节之一,能“拐弯”,所以叫“拐子”,拐弯的角度大(超过160度),基本上可倒过来,所以叫“倒”。有歇后语讲:“倒拐子长毛——老手”,倒拐子是不会长毛的,长毛是异常现象,说明这“老手”是异常老了。
【沟墩子】即屁股。发明这个词的人一定是个画家。一个墩子,中间有沟,真是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新闻推荐
■记者张科文/图近日,网友在南充新闻网三国源论坛晒出了一幅图片,图中一位大爷拿着一支2米多长的烟袋,引起网友热议。1...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