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其品德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 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衡量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实现素质教育, 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大小。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以下四种教学模式效果不错。
【第一招】明理激情,真情导行。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以教师为主导, 通过直观演示、 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如在教《妈妈,您放心吧》一课时,我朗诵了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父母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 以及对父母工作的情感体验, 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父母, 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 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父母,提高了教学实效。
【第二招】角色扮演,引发共鸣。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 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家乡的打工族》一课,让学生扮演20年后的自己, 一个打工者回到家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 这样在一演一评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 认识到每一分钱都凝结着打工族辛勤的汗水, 体会到打工族质朴的情感。
【第三招】组织辩论,深化明理。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超凡的口才、敏捷的思维。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 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例如教学《友爱是相同的》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暑假了,班上组织夏令营活动,到底去哪儿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场面可热闹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爱好,但大家的友爱却是相同的,让他们恰当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辨能力和认知水平。
【第四招】开展实践,知行结合。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清晨,谁在为我们忙碌》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 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 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 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 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 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 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思想品德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儿童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嘉陵区汉塘小学 滕波
新闻推荐
(龙凤记者张力)近日,记者在顺庆区西华路下穿隧道工程施工现场看到,在巨型钢柱支撑下,隧道西端入口已具雏形;隧道东端主体工...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