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坪记者站 陈星颖
近年来,高坪区不断增强水利为脱贫攻坚“供氧”“输血”功能,始终把水利扶贫工作作为农村工作重要措施来抓,着力夯实改善水利基础条件,全力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强力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努力实现水利帮扶贫困村全覆盖,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饮水工程 百姓喝上放心水
初秋,一走进溪头乡鲜江村,便感受到了新气象。 一座座崭新的集中供水点即将建成,公路两旁的地里,三三两两的村民在劳作, 而那些还留着崭新水泥印记的排洪渠、蓄水池、小农水错落有序地点缀在田地之间,格外引人注目。
“今年,区上在我们村修了集中供水点,而且管网延伸到每户家中,加上原来的蓄水池,等于有了‘双保险\’,再也不用担心干旱没水用的问题。”鲜江村70岁村民周圣荣难掩内心的喜悦之情。
据了解,自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后,高坪区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首要任务来抓,从传统的“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巩固提升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去年以来,全区整合资金共建设集中供水工程84处,分散供水工程1125处, 改造及管网延伸工程24处,解决饮水不安全贫困人口1.43万人,目前工程已基本完工投入使用,确保了贫困群众饮水安全全覆盖。
如今,一座座集中供水工程散布在山头林间,一条条水管延伸至千家万户,村民不再为用水发愁,发展养殖业、种植业更有信心。
补齐短板 农田不再喊“渴”
“有了小农水项目,我们终于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8月31日,看着屋后标准化的混凝土灌溉水渠, 佛门乡胜利村贫困户李明贵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李明贵今年65岁,妻儿均患病在家,一家三口就指望着门前屋后的几亩田维持生计。以前缺水,田里的收成只能勉强维持温饱。水渠修好后,用水不愁了,老人开始憧憬今年的好收成。
溪头乡火星村曾经是典型的旱山村,曾因渠道年久失修、过水能力不足,农田灌溉年年喊“渴”。去年,高坪区水务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全力实施产水结合,在该村整治山坪塘2口,新建蓄水池13口,新增和恢复蓄引提水能力1.4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0亩。如今,该村山上山下池渠星罗棋布,纵横交错,千余亩农田从此过上“滋润”日子,昔日的荒山也变成了花果山。“实施‘小农水\’后,村里现在旱涝保收,全村规模发展柑橘2200余亩,建起了万只规模大型养鸡场,群众增收致富有希望了。” 感受到产水结合带来的好处,该村党支部书记周汉炳脸上满是喜悦。
修山塘、建河坝、造沟渠、改泵站,打通农业灌溉“最后一公里”。去年,高坪区对东观镇吴家沟村、佛门乡胜利村等10个乡镇的10个贫困村实施了小农水建设项目,规划整治山坪塘25口, 新建蓄水池61口,新建维修渠3.93千米,新建提灌站3处,总投资950万元, 工程建成后全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00亩,10个贫困村的1800多贫困人口受益。
“小农水项目是水利扶贫的关键一环,我们在项目申报和立项时就优先向贫困村倾斜,补齐贫困村水利短板,让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高坪区水务局局长陈君说,更多的贫困群众将受益于小农水项目,实现脱贫奔康。
产水结合 增强“造血”功能
近日,记者在擦耳镇新拱桥村一处山顶俯瞰,只见山顶上、山腰处到处是成片的桃树、花椒树,新建或整治的蓄水池、山坪塘点缀在山林间,山脚下,田块成型、水渠配套。“过去由于生活生产供水不足, 农民种植花果连年歉收。如今渠系配套、池塘遍布。农民生产生活用水都不用发愁了。” 擦耳镇副镇长蓝林介绍。
据新拱桥村党支部书记柏在雄介绍,因为解决了最关键的水利制约因素, 这个落后的山村如今掀起了产业热潮,全村8个组都有了产业,除一个组专业种植蔬菜外,其余7个组全部被业主承包, 规模种植桃树、花椒树、观赏荷等近1000亩,走出了一条“都市农业”的发展路子。
据了解,高坪区按照因地制宜、精准配置、产水相融、整村推进的思路,大力实施“治水兴村”战略,优先做好贫困地区“最后一公里”渠系建设,大力开展管道输水、喷灌、 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着力解决贫困地区产水配套问题。 去年,高坪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规划在溪头乡金华村、鲜江村、火星村三个贫困村实施,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900亩,项目实施后将新增供水能力39.32万立方米,新增节水能力16.95万立方米。
新闻推荐
中秋国庆车票开售南充火车站迎来出行小高峰,出行旅客最好提前购票
(记者李奎实习生刘玲菁)再等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将迎来中秋小长假和国庆长假。9月3日,记者从铁路部门获悉,目前,中秋小长假和国庆...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