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兵
2014年底, 高坪区有贫困村9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5357户、48385人。
4年集中攻坚,4年砥砺奋进,高坪区脱贫攻坚步伐迈得铿锵有力。4年来,全区投入各类资金20亿余元,已有54个贫困村成功退出、44195名贫困群众走出困境。在去年的考核验收中,实现了错评率、漏评率、错退率三项指标为“0”、群众满意率100%。
【A】脱贫产业全覆盖
村村有园,户户入园,3条脱贫奔康产业环线,实现了全区352个行政村全覆盖,实现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共同致富。
产业全覆盖,是高坪区脱贫攻坚的“大手笔”。
该区坚持长短结合、农旅结合、种养结合,推进产业全覆盖、市场化,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探索“飞地扶贫”模式,实现贫困户户户受益、年年稳定增收。
8月2日,笔者来到高坪区百公里柑橘旅游产业带,只见田野里满眼都是长势良好的柑橘树。在龙头企业以及合作社的带动下,以永安、青居、阙家、溪头、石圭5个乡镇为核心的百公里柑橘旅游产业带初步建成,全区柑橘、甜橙基地面积达到26万亩。“今年全区柑橘产量可望达到20万吨。”该区果树站站长张勇军介绍,规模发展,村民不仅有土地租金收入,还可以有经营收入和产业分红等。
除百公里柑橘旅游产业带外,螺溪河流域蔬菜特色养殖生态康养产业带、双叉河-中法农业科技园特色观光产业带同样欣欣向荣。如今这3条产业环线,连片发展柑橘、花椒、蔬菜等优势产业,覆盖全区352个行政村。91个脱贫奔康产业园形成了覆盖面广、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已经退出和计划退出的贫困村“村村有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户入园”,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依托特色产业,全区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乡村旅游,成功打造出永安镇青青青林、擦耳镇“川北第一桃镇”、东观镇巴国田园、走马乡金凤山、溪头乡醉美橙香等农旅结合示范园区(景区),开展了桃花节、橙花节、樱桃采摘节、花椒采摘节等系列助农增收主题活动,引导农民兴办农家乐、民宿酒店等,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近年来,高坪区引进36家龙头企业、98家业主,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产业园+贫困户”“公司+专合组织+贫困户”等模式,抱团发展产业。同时,建立土地入股、产业周转金入股、小额信贷资金入股、“631”股份分红、返租倒包等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一系列产业发展新机制,让一个个贫困村、一户户贫困户成功脱贫。2015年,减贫10675人;2016年,减贫10665人;2017年,减贫13229人;2018年,剩余的4190人将全部脱贫。
【B】基础设施大改观
危房加固了,村组通了水泥路,家家通上自来水,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乡村大变样。
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就是筑牢脱贫攻坚基底。高坪抓住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关键,扎实推进“交通扶贫”“城乡一体化供水”“电力通信扶贫”“三大工程”,乡村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8月3日,笔者踏访高坪区部分乡村看到,纵横交错的村道组道,蜿蜒盘绕着村庄,直通村民家门口,联通产业园区。该区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按照“交通+旅游”“交通+扶贫产业”“交通+新村建设”等模式,聚焦农村出行难的实际,大力实施交通扶贫。近3年来交通扶贫投入4.1亿余元,100%的村、90%以上的组通上了水泥路或柏油路。
水利扶贫同样发生着看得见的变化。全区始终坚持产业和水利配套,做到哪里有产业就把水利设施布置在哪里,哪里产业成规模就优先保障水利设施。近两年新建维修山平塘、石河堰、蓄水池等3000余处,产业园基本实现“池渠堰”配套,村民普遍告别“吃水靠挑”的状况。
大力实施“电力通信扶贫”工程,规划“涉农”“涉贫”农网改造项目236个,投入资金12979.48万元。目前,63个贫困村全部实现广播村村响,7399户贫困户实现电视户户通。
农房建设及改造,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点工程。高坪区坚持从“三个层次”保障住房安全。严格按照要求,高标准完成2016年、2017年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五改三建”等任务,快速推进2018年任务。对2014年、2015年已脱贫的群众住房全面摸排、维修、改造,对非贫困户住房安全进行全面排查,做到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住房安全排查全覆盖、满辐射。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进农房建设及改造中,该区始终坚持“宜改则改、宜建则建”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配套,最大限度保持原有风貌和农家特色,做到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
如今,全区实现乡乡有标准中心校、达标卫生院、“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退出贫困村全部达到了“五有”要求。
【C】红榜+黄牌“逼”着干
全员参与人人有责,授“旗”给“牌”一月一验,扫“码”装“眼”跟踪问效,悬“帽”追责奖惩逗硬,责任越压越实,扶贫干部激情万丈。
面对繁重的脱贫任务,高坪多渠道配强帮扶力量。在实践中探索新机制、新办法,压紧压实责任,让每一位干部都沉下去、干起来。
实施“五级联动”,合力推进脱贫攻坚。“五级联动”就是始终推动区扶贫领导小组、区级部门、乡镇(街道)领导班子、驻村工作组和贫困农户联动。层层挂出“作战图”,将目标细化到月、工作安排到天、任务落实到人。全区共明确了33名区级领导分别联系32个乡镇(街道)的9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派出包括省市部门在内的91家帮扶单位的4000余名帮扶干部帮扶贫困户;派驻91个工作组共283名驻村干部常驻一线。
“我们没有丝毫退路,更不容有半点懈怠。”区委、区政府领导态度鲜明。
坚持“清单管理法”,建立科级干部“实绩库”和“负面清单”,推行“第一书记”户外活动考勤APP、“二维码”管理贫困户办法以及《关于重奖重惩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双十条”规定》等,一天一督查、一天一通报、一周一调度,一月一拉练,一月一验靶,一月一排位,全程考核压实责任;“流动红旗”“黄牌警告”,目标扣分、诫勉谈话、“悬帽攻坚”,就地免职、一线提拔,仅2017年以来,先后有46家单位被授予“流动红旗”,13家单位被“黄牌警告”,从脱贫攻坚一线提拔重用干部46名,对获得省市表彰的6名“第一书记”进行调整重用,对在脱贫攻坚“现场验耙”中连续3次取得流动红旗的乡镇及帮扶部门“一把手”记三等功1次。
问效问责,问出了实实在在的动力。全区上下把脱贫攻坚当成本分工作,到一线、入村组、进农家,成为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区级各部门领导的常态工作,帮扶单位成为脱贫攻坚的“催化剂”,乡村干部成为脱贫攻坚的“冲锋枪”,“第一书记”成为脱贫攻坚的“螺丝钉”。“5+2”“白+黑”成为扶贫干部的工作常态。在高坪区的脱贫攻坚一线,随处可见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个个温暖的细节、一串串精彩的故事。
有钱出钱、有智出智、有力出力,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巨大动能。近两年来,高坪区共有300余名企业家、业主捐资捐物用于脱贫攻坚,价值超过3000万元。
【D】“鱼渔并举”激发内生力
“鱼渔并举”激活“造血”功能,感恩教育催生奋进动力,文化引领塑造新风正气,群众心里亮堂了,有了精气神,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得到极大释放。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
高坪区态度鲜明:“不落下一个贫困村,不让一名贫困群众掉队!”
笔者获悉,高坪区依托农民夜校,给村民醒脑提神;通过评选表彰“身边好人”、开展感恩教育、文化塑造等活动,给村民励志明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得到了极大提升,进而形成了一系列好风尚。
要真脱贫,最关键、最根本的还得扶智、扶志,“鱼渔并举”激活贫困户的“造血”功能。据了解,高坪区统筹整合远程教育“中心学习户”、民俗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居民院落等场地资源,全区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农民夜校实现应建尽建,352个行政村全部开办夜校,农民夜校真正成为脱贫攻坚的“加油站”。
按照“一月一主题”的工作思路,高坪区深入开展知恩感恩、向善向上等系列宣传活动,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帮助村民养成好习惯,增强贫困户脱贫意识,点亮了贫困群众面向崭新未来的“明灯”。全区91个贫困村都建起了“好人榜”、文化墙(长廊)等宣传阵地,幸福文化院坝、村级道德讲堂、文化景观石、乡风立体墙画等随处可见,开展文艺进村演出上百场次。
知识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引领村民向善向上。一大批“身边好人”不断涌现。据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近年来先后评选了“十佳新乡贤”“十星级农户标兵户”“五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儿媳”“好儿女”“好丈夫”“好邻居”等近3000人(户)。
好风尚形成了,前行的动力就不断增强。据了解,在全区脱贫奔康产业园和各类经济实体中,有3万余名农民给业主打工成为产业工人,有2万余名农民以技术、劳力、土地入股成为股东,有3000余名农民自主创业成为老板。众多村民不等不靠、自主创业,通过种植、养殖、务工等多种渠道发家致富。
“别人在拉你,关键还得自己跑。”这是众多群众的切身感悟。用群众自己的话说:“帮扶干部们巴肝巴心为我们服务,让我们对今后的日子充满希望。但更关键的还是还靠自己努力。”
新闻推荐
林间一段碧玉盈盈。用手掬起一捧清凉,那玉便碎作一把珍珠滚落归溪。柔软温情。探足之水,那清柔静静地拥住,心深之处立刻平静...
南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充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