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充晚报记者 陈松 文/图
在2017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评选活动中,来自市农科院的玉米专家郑祖平带领的团队斩获两大殊荣,实属难得。“西南地区玉米主要病害和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成果获得一等奖;“氮高效玉米种质创新与利用”获得三等奖。玉米新品种推广应用7000余万亩,新增效益44亿元。
Part 1 构建病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西南地区是我国玉米种植四大片区之一,庄稼人都盼望实现玉米高产稳产。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玉米灰斑病、大斑病、 纹枯病和穗腐病严重影响其生长品质和饲料食品安全, 制约着西南玉米产业的绿色发展。
为破解难题, 郑祖平和他的团队二十年潜心钻研,终于取得“西南地区玉米主要病害和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 全面构建起西南地区玉米主要病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项目探明了西南玉米四大主要病害的病原学与流行规律; 研发出针对西南玉米病害的高效抗病性精准鉴定技术;创制了优异抗病资源, 培育出系列抗病品种; 构建了以抗病品种精准选育为基础、多抗性品种合理布局为主导、新型种子处理和田间防治前移高效施药为保障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西南地区每个地方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有差异, 玉米病害也不同,因此项目组成员在病害防治及选育品种方面也各有攻克的重点。” 郑祖平告诉记者,项目研究中,市农科院主要承担了选育玉米抗病品种的任务,从源头上解决玉米病害防治问题。结合南充本地气候高温、高湿的特点,玉米病害以纹枯病、大斑病为主,选育出惠玉537、均隆718、科茂918、南玉5号等8个抗病玉米品种。
据了解,该项成果制定了国家行业标准2项、省级地方标准4项;创制优异抗病自交系11份; 育成抗病新品种12个,获得新品种权4个。近年来,该项目在西南地区推广应用达6274.9万亩,实现新增效益36.7亿元,保障了玉米增产,农民增收,种业增效。
Part 2 种质改良促可持续发展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被称为是粮食的“粮食”,但围绕化肥使用,却存在因过量施用、盲目施用带来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如果说“西南地区玉米主要病害和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是从选育玉米品种、防控技术上减少玉米病害,促进玉米增产,保护生态环境,那么“氮高效玉米种质创新与利用” 项目则是从减少化肥的使用上,进一步助推玉米产业绿色发展。
郑祖平介绍称, 该项目从国内外玉米种质资源中筛选典型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利用QTL定位、生理胁迫、 基因芯片技术开创性研究玉米氮效率遗传机理与生理机制,揭示氮胁迫反应关键因子, 定义了耐低氮胁迫指数, 完善了氮高效评价体系,创新了种质改良新方法。
“说得简单点,项目的主要成就是揭示了氮高效机理, 培育并应用了氮高效品种, 在保障玉米产量的同时,减少了氮肥施用量,降低了玉米生产成本,也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了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之路。”郑祖平言道。
据了解, 目前,“氮高效玉米种质创新与利用” 成果创制氮高效新材料3份, 育成氮高效玉米新品种4个,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SCI收录14篇。已在全省累计推广应用1178.6万亩, 新增粮食3.994亿公斤, 新增产值8.1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新闻推荐
6月26日,记者航拍下南充城郊的广南高速秦家沟互通,以及正在打造中的西河生态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广南高速秦家沟互通是...
南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充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