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舒艺/文 陈村铭/图
近年来,随着南充城市发展,城区南门坝、清泉坝、望天坝、白马片区等一个个过去破旧落后的棚户区,经过改造,如今已成了一个个洋溢现代气息、功能完善、交通方便的高端商住区,实现了棚户区居民从“忧居”到“优居”的蝶变。
顺庆区东南街道居民张明全、舞凤街道居民田樱,以及嘉陵区南湖街道居民毛荣华都是棚户区改造的受益者。5月29日,他们为记者讲述了棚户区改造前后,不一样的居住环境和生活。
东南街道居民张明全:告别“仓库房” 乐享新生活
5月29日上午10时许,今年59岁的张明全开着自己的轿车来到顺庆区孔迩街,走进一家餐饮店。他是这家店的店长,同时也是股东。由于地处繁华商业区,这里的门面租金并不便宜,因经营有方,张明全每月不仅能拿到3000元工资,到年底还能分红十余万元。
买辆车、当老板,对于十年前的张明全来说,是不敢想象的事。
“棚改之前,我们一家7口人住在一间仅有9平方米的屋里,我在那样的环境下度过了30多年。”张明全说,过去他们居住的地方位于大南街二道巷,周围全都是低矮的平房。由于房屋面积太小,只能摆放一张床,但家中人口又多,只得在床上方搭一层木板,这样木板上还可以勉强供人住。
张明全说,那些房屋都是1949年前修的,家中没有厕所,生活十分不便。由于房屋破旧,每逢下雨天房子就漏雨。后来,张明全进入工厂工作,工厂改制后,1998年,他成了一名下岗工人。
这一切,从2010年开始改变。得益于南门坝棚户区改造,张明全终于告别了居住多年的“仓库房”,分到了面积105平方米的安置房。
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后,张明全开始盘算着过上更好的日子。他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茶馆和一家餐厅,并一直经营到现在。现如今,张明全不但有一个宽敞明亮的家,还有着可观的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好政策让我们老百姓得了实惠,更给了我们创业的机会。”张明全感慨地说,现在的生活很幸福、很满足。
舞凤街道居民田樱:走出城中村 住上新房子
29日下午,在顺庆区舞凤街道燕儿窝社区活动室内,社区艺术团正在排练节目,为庆祝“七一”建党节做准备,今年49岁的田樱便在其中。
田樱从小生活在燕儿窝5组。她说,当时这里属于城中村,周围都是上个世纪60年代修建的老房子,主要材料是生石灰和泥巴。她的家中有12口人,居住在一套不足110平方米的破旧房屋内。
“一到下雨天,外面落大雨,家中落小雨,总会被浸湿一大片。”田樱告诉记者,由于年久失修,家中房梁出现裂缝,感觉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不仅如此,当时屋后有一道坡坎,又没有水沟,一下大雨就有水渗进屋内,“屋内的湿气很重,甚至连被子都有湿气,盖在身上很不舒服。”
田樱说,只要一下雨,不管在哪里,都要赶回家中“抢救”那些被浸湿的物品。电线老化,一家人常常用不上电;没有公路,晚上不敢出门。尤其是2008年地震之后,家中更是出现了多处严重裂缝,一家人就在这样的担惊受怕中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
直到2016年,终于迎来了转机。那一年,燕儿窝实施棚户区改造,田樱领到了相应的补偿款。拿到这笔钱后,田樱在舞凤街道辖区购买了一套面积180平方米的新房。从那之后,田樱一大家人都有了自己的房屋。虽然田樱的父母也有了新房,但老人更愿意到几个儿女家中轮流呆上一段时间,一家人其乐融融,十分幸福。
田樱说,现在的居住环境让自己住得舒适,心情也更加舒畅了。
南湖街道居民毛荣华:小区环境美 设施一应俱全
29日中午2时许,午饭之后稍作休息的毛荣华老人便来到楼下,走进小区的老年活动室玩耍。毛荣华居住的小区位于嘉陵区南湖街道长城路三段,这个安置房小区居住着1080户还房户。小区除了老年活动室外,还设置有读书室、健身房、调解室等,可谓是一应俱全。
对于毛荣华而言,眼下的生活条件和过去有着天壤之别。2009年以前,毛荣华的房屋就在现在的新房附近,但那时这里几乎都是农田,毛荣华和丈夫住在一幢1988年修建的楼房中。和大多数生活在棚户区的居民一样,最困扰毛荣华一家的也是下雨天。
“我们住在一楼,由于缺少排水设施,每回下大雨就要把家中浸湿,连厕所都堵满了。”毛荣华说,后来虽然家门口修了一条水沟,但因为没人管理,水沟被垃圾堵塞,排水的问题依然未得到解决。
当时,缺少收入来源的毛荣华一家只得种些庄稼,然后拿到城里去卖。每天凌晨1点,毛荣华就开始准备,3点钟从家中出发,走很远一段路,再赶班车去顺庆区三公庙,开始一天的售卖。卖完了回到家中收拾一番,已是晚上9点过。
2009年,南湖片区实施棚户区改造,毛荣华的老房被拆迁。2016年,毛荣华一家搬进了新家。小区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配套设施也相当完备。小区地下车库有376个标准停车位、528个大型停车位,还有6个残疾车位。
“当年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有一天可以住上这样舒适的房子。”毛荣华说,她和老伴都有社保,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完全能够满足生活需求。
■相关新闻
10年投资700多亿元 50万居民“出棚进楼”
本报讯(记者 刘舒艺)5月29日,记者从市房地产管理局获悉,南充市把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放在民生工程的首要位置,每年纳入十项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实事。10年来,全市累计投资700多亿元,改造棚户区309处,建成保障性住房25万套、1800多万平方米,近20万户50万居民“出棚进楼”,让百姓从“忧居”到“优居”。
据了解,截至2017年底,全市完成改造棚户区29.9万户、面积2044万平方米。按商品房的品质建成安置小区近100个,实施棚改货币化安置2万余户,消化商品住房约1.5万套、近180万平方米,占同期商品住房销售总量的8.8%。
同时,推进城市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把棚户区改造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断头路畅通等重点工程相结合,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分区,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2008年以来,结合棚户区改造,全市已建成商业综合体20余个、文化娱乐场馆30所、学校50所、公厕60座。此外,综合考虑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总体布局、拆迁居民就业等因素,与城市产业培育统一,找到了一条搬迁改造与产业布局相结合的思路,加速了城市产业升级转型进程,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居民收入提高。高坪区“江山丽景”安置房小区建成后,带动了周边人气、商气,王府井广场商业综合体应运而生,仅2017年吸引就业近万人,带动人均增收1万元/年以上。
市房地产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南充市全面启动了2018至2020年棚户区改造实施计划编制工作,分年度、分类别、分县(市、区)确定改造任务,力争到2020年全市再改造各类危旧房棚户区11万户、1000万平方米,投入资金397.97亿元。
新闻推荐
■吴雍南充晚报记者祝真珍文/图一簇簇白色的花朵,如同散落在田野里的一层薄薄的白雪,空气中飘荡着沁人心脾的花香...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