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蓉萍)“没想到,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能住上新房子。”9月3日上午,见有客人到访,嘉陵区世阳镇谢家庙村的谢英富一脸笑容,赶紧起身拉着记者参观他家的新房。当“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时,易地搬迁势在必行。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截至7月底,南充市已全面完成今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落实了国、省的时间节点要求,按质按量完成了任务。
坐在院坝里,透过周围树木藤蔓洒下的阳光,66岁的谢英富与儿孙围着一口煮着花生的锅,谈起昔日的生活条件,他和儿子直摇头,因为新居“住砖房、喝自来水”的生活条件,是曾经潮湿的竹条老房没法比的。
“看嘛,这就是享受政府补贴修的房子,人均补助2万多元,全家5口人,共补助了12万余元。”谢英富指着位于公路上方破旧不堪的穿斗结构的竹条房说,以前房子后面就是险岩,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一家人住了30多年一直没有条件翻修,一下雨就漏水,屋内潮湿不堪。
记者围着谢英富家新修的房子走了一圈,四室一厨一卫,100多个平方米,灶具齐全,屋内屋外,干净整洁。“要感谢政府的帮助,为我家易地搬迁建新房,如今居住环境改善,争取让儿子就近找个工作,最近两年可以找个媳妇……”谢英富感慨,这样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水泥硬化的道路干净整洁,蜿蜒通向村组各家各户;规格一致的农房色彩协调,错落有致。短短几个月时间,嘉陵区世阳镇谢家庙村、小石垭村、小院寺村、王家沟村等25户村民曾经灰头土脸的房屋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小青瓦房,除个别住房在进行电线入户最后的扫尾工作外,其他新建房屋均已达到居住条件。
“山高沟深,路太远,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成本太高,从扶贫来说,不如动员村民从存在地质危害的地方搬离。”嘉陵区世阳镇党委书记孙伟告诉记者,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如何坚持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并举,推动各类资源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滴灌”,才是检验易地扶贫搬迁成效的关键。因此,世阳镇不仅在贫困户住上安全房上下功夫,还努力招引业主,探索贫困户就近脱贫的新机制,预计9月底全镇涉及易地搬迁的87人可全部住进新房。
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南充市在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进程中,紧紧围绕精准锁定搬迁对象和谋划安置方式等,让各项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去年以来,南充市共完成6.7万余建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安置,通过政府补助、国家贴息贷款、农民自筹等多种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让贫困群众住上“安全房”。今年,南充市将新村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截至8月底,已建成11739户、37432人的易地搬迁安置住房,目前已完成搬迁9027户、29882人,已完成投资12.8亿元。
◆相关链接
易地搬迁的条件和对象
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主要是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石漠化、地方病多发等生存环境差、 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和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难以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优先安排位于地震活跃带及受泥石流、 滑坡等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安置方式统筹考虑水土资源条件、城镇化进程及搬迁对象医院,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安置方式。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创新安置方式,引导搬迁对象通过进城务工、 投亲靠友等方式自行安置。
新闻推荐
(成潮生)9月2日,高坪区走马乡金凤山村南充有机蔬菜工程技术中心蔬菜基地里,村民正在播种、施肥,为蔬菜苗定苗。南充有机蔬菜工程技术中心蔬菜基地经理冯晶涛告诉记者,连续几天的降雨,给秋后种植...
南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充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