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南充 今日南部 今日营山 今日蓬安 今日仪陇 今日西充 今日阆中
地方网 > 四川 > 南充市 > 今日南部 > 正文

永安庙 紫金梁巍然何存

来源:成都日报 2019-11-18 00:51   https://www.yybnet.net/

永安庙大殿独特的斗拱建筑

贾登荣/文图片由南部县文物管理所提供

距离南部县城西北大约120多公里,在盐亭、梓潼、剑阁三县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偏僻的乡镇——桐坪镇。该镇卫星村一片地势平坦的田野里,矗立着一座不太为世人知晓的永安庙。永安庙大殿为何能跻身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行列?名不见经传的永安庙又蕴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传说 紫金梁巍然独存

永安庙,保存有清同治三年(1864年)所刊刻的《安仁乡杜氏上三房培修永安庙碑记》,对寺庙的来龙去脉作了详细交待:“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守土(主)者以庙请于朝,为士民水旱疾疫之祷,灭子是之,乃奉敕修建,今千余年矣,恩敕虽久失落,上有紫金梁巍然独存,百吾地之鲁(增)灵光欤……”清同治时,寺庙仅存唐代建筑的梁架,而现存梁上题记有:“雍正二年(1724年)补修”及“大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岁次丁丑姑洗(即农历三月)月谷旦”,在一柱础上刻有“乾隆二十四年更换梁柱磉礅”等题记。而左右厢房建于清道光,梁上有题记:“道光二十二年岁壬寅九月补修正殿兴建两廊……”

根据以上记载,永安庙始建于唐永徽二年(651年),距今已1300多年。修建寺庙是为了祈祷神灵保佑这方土地上的人民,免受水旱灾、疾病瘟疫。此举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在清代雍正、乾隆、道光年间,先后进行过维修、扩建。

自古以来,著名的寺庙或修建在崇山峻岭之间,或修建在巍巍城池之中。然而,永安庙却独独坐落于群山环绕的平旷处,只有一条小河呈玉带般绕过寺庙前后。那么,为何要在群山环抱、清幽静谧的荒野间修建这座寺庙呢?经过走访乡间、查阅史料方知,上千年前,这里并非不毛之地,而有一座繁华的集镇——永安镇。

如今的南部县,最早称为南充国县、南国县;魏晋南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改名为南部县。当时,在南部县西北部分设了一个西水县,西水县治最早就设在离永安庙不远的太霞乡西河边的严家坝。于是,一条由西水县通往省城的驿道应运而生。地处驿道上的永安镇,建起了驿站,供来往官员休息。商贾云集,官吏往来,兵卒穿梭,成为一座欣欣向荣、热闹繁华的集镇。又据《唐书》载:“武德四年,析盐亭及剑州之黄安、阆州之西水置。有盐。有女徒山”。也就是说,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唐朝将今盐亭、剑阁、西水的一些乡镇重组,建立了永泰县。永泰县辖治范围包括南部县的大坪、西河、店垭、桐坪、丘垭、光中、神坝、太霞,盐亭的石牛、茶亭,梓潼的大新、仁和,及剑阁元山的东南地方。桐坪恰好居中,刚刚建立的永泰县,县治设置在永安镇;直到北宋末年,才迁入盐亭县永泰乡。也许是它地处要冲,能够彰显皇权国威,所以皇帝才亲敕修建这座寺庙吧。

在当地还有这样的传说:“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从长安前往成都避难,一路沿着蜀道奔走,曾经来到永安镇。随行人员见永安庙宽敞洁净,便将李隆基安置在庙中住了一夜。“安史之乱”平定以后,李隆基重返长安,还专门派人送来几根上等的紫檀木用于维修寺庙。这些紫檀木后来用作房梁,从此就有了御赐的“紫金梁”之说。以后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经过此庙时,都必须下马叩拜,永安庙也因此声名鹊起。在清同治年间的“碑记”中,还有“紫金梁巍然独存”的记载。

在宋末战争中,永安镇被焚烧殆尽,曾经的集镇只留下“大市街”“楼房湾”“城池窝”等地名,代代流传。而永安庙,虽经众人奋力抢救,也只留下孤零零的梁架等残垣断壁。

其实,关于“奉敕”建庙的说法,在正史里并无记录;至于皇帝赠送紫檀木,也没有更多的实证。据长期从事文物研究的南部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陈刚介绍,永安庙只是当地杜氏家族的家庙。与周边的南部县醴峰观何氏家庙、阆中市五龙庙任氏家庙、阆中市永安寺鲜于氏家庙、盐亭县花林寺李氏家庙等古建筑一道,共同构成了川东北元代家庙体系,形成四川元代建筑史的区域特色。今天,永安庙依然是当地杜氏家族后裔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

家庙,上古叫宗庙,是儒教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从唐朝起,一些望族大姓人家开始建立“私庙”,祭祀自己的祖先。从此,“私庙”之风渐兴,到了宋代,改称“私庙”为“家庙”。家庙,除了纪念同族名人,教育子孙后代外,也有祈求祖先保佑族人,保佑一方安宁的目的。这一点,从庙前残留的“碑记”可以看出:同治年间负责培修寺庙的,是杜氏家族的第三房。如今,寺庙的守护人员是年愈七旬的杜子仁。据老人讲,他在这里守了20多年,是家族第五代守庙人。

永安庙是一座家庙,也能够从民间传说中得到印证:据说杜氏有一族人,在外地为官。他为官清正,爱民如子,颇有政绩,士民颂之。他去世以后,家族为了纪念他,教育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因而修建了这座寺庙。因为寺庙位于永安镇,也就叫作永安庙。遗憾的是,史籍中没有记载这位杜氏先辈的名字。

考证 稀有元代建筑

唐代建设的永安庙,栉风沐雨,度过了近700年的时光。直到宋朝末年,蒙军顺着驿道攻打西水县,途经永安镇时,他们放火烧毁集镇,永安庙自然难以幸免。虽经当地人全力抢救,最后也只保留下少许的梁架等。如今的永安庙,建于元代,明清两代进行过大规模的维修、扩建。多年来,人们把永安庙当作明代建筑。不过,经国内权威专家近年反复考证,确定永安庙整体建筑保留了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特征,是元代留存下来的,也是四川目前仅有的12处元代建筑,无疑是古驿道上不可多得的瑰丽宝藏。

永安庙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平方米,坐北朝南,为庭堂式斗拱建筑,歇山式屋顶。永安庙建筑用料硕大,梁架构造独特,营造手法粗犷大气,尤其体现在斗拱制作上,不仅式样丰富繁多,而且做工精湛考究。

永安庙三间庙面宽8.2米,进深6.2米,建筑主体梁架为抬梁式,正面檐下施斗拱五朵,斗拱用材非常粗壮,这在其他明代斗拱建筑上罕见。屋顶脊上有两条青龙,龙背各有一条鳌鱼,脊上砖雕为十二生肖,脊饰由瑞兽及花草砖镶砌,脊中饰宝瓶,屋顶有一尊笑弥勒佛像,屋顶施筒瓦,瓦当沟滴作云形和如意形。檐柱高4米,柱径50厘米,柱端前后有砍杀(古建专用术语,即砍削小于柱径的前后端部),露出地表的柱础呈圆形,直径64厘米,高28厘米,础周饰花草。中心间阑额略弯作月梁状呈托普柏枋,其出头部分置于左右次间由额上。转角斗拱为六铺作偷心造,并沿华拱45度出跳以承托大角梁,内有木枋,尾端施襻间铺作(即支撑椽枋交叉的斗拱)承托梁架,柱头铺作二朵,补间铺作一朵,均为五铺作计心造,并出钭跳,分别承托撩檐枋。

永安庙的斗拱建筑最为特异的是:其斗拱均作八方形,另外,左右山墙施计心造五铺作柱头斗拱各一朵,室内施襻间铺作的平拱。另一特点是所有拱均无拱眼(即无拱端的弯曲上挑,成一直木,端部置斗)。中心间为四椽栿屋前乳栿搭牵用三柱对四椽栿,左右山墙屋前乳栿用四柱对四椽栿的抬梁房架。大殿脊上正面,是十二生肖浮雕,形态逼真,与人属相数一致;后面是龙浮雕,双龙盘旋于天地之间,飞腾于波涛之上,栩栩如生。两组浮雕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人乃万物之尊的尊重,也体现了对神和权力的崇拜。在永安庙正殿前面,还有五个形似莲花般的支撑物,人称莲花墩。这也是永安庙与众不同之处。

永安庙是四川目前已知的12处元代木建筑之一,为进一步研究元代建筑在四川的演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发现 陶瓷瓦砾证明古镇繁华

对于永安镇是不是历史上真实的存在,曾经存在争论。其原因在于,自唐宋元明清以来,这一带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反反复复地不断调整,永安庙所在地,先后隶属充国县、南国县、西水县、永泰县、晋安县、南部县管辖。走马灯式的变迁,带来的是这些历史时期档案史料散佚,历史只有在民间口口相传,文字记录中,留下长长的史料空白。

这种质疑声在21世纪初戛然而止。2008年秋天,在距永安庙大约800米的地方,南部县文物普查小组发现了唐代永安镇遗址。遗址位于诸山环抱的河谷平地,长约800米,宽约750米,呈东南至西北走向,分布于永安河两岸。遗址范围包括瓦子地、楼房湾、大地岩、城池窝四个区域。瓦子地文化层距地表0.6—1.0米,厚约0.4米,其中有唐、宋、明、清等时代的各种瓦砾及陶瓷碎片。采集标本中的唐代青釉弦纹、长沙窑碗等陶瓷片尤具特色。同时,还从这个村的3、4、5村民小组,即历史上习惯称为楼房街、天井坝、枣子林等多处地方,出土了大量堆积的瓦砾、破碎的陶瓷、器具。经鉴定,有的陶瓷属于汉代遗留下来的。大量陶瓷、器具、瓦砾纷纷出土,有力证明了在永安庙周围,历史上存在着一个欣欣向荣的集镇。

新闻推荐

南部县警方锻造过硬铁军

近期,南部县公安局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作为打造过硬公安队伍的重要载体和重大契机,通过扎实开展主题教育...

南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永安庙 紫金梁巍然何存)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