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凭票购物到移动支付, 从供销社供应到网上购物,从生活必需到时尚消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南部县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连日来,记者奔赴南部城乡,了解变化背后的故事。
从凭票购物到“拇指上的生活”
“1963年,南部县城镇居民每人每月定量供应食油4两(200克),继又增供到半斤(250克)。从1984年起,城镇居民每人除供应250克平价油票外,还增供中价油500克,按需供应不能倒卖。”今年80岁的何开宝是南部三中退休教师, 谈起那段票证的记忆, 他由衷地感慨:“如今想吃啥就吃啥, 老百姓真是赶上好时代啦!”
据了解, 从1955年国家第一次全面推出粮票,到1993年终止流通,票证时代长达近40年。当时市场凭票供应的商品达到156种,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糖票、豆制品票……各式各样的票证, 成了老百姓过日子的基本保障。
1993年,粮油全面敞开供应,粮票等各种票证退出了历史舞台, 现金消费成为主要的消费方式。随后,银行卡的出现带来了支付方式的大转变,人们在消费时,只需输入密码就能完成结算,免去了携带现金的不便。
年过八旬的何开宝老人在接受采访时, 拿出孩子给他新买的智能手机,念叨着孙子教他如何使用支付宝:“现在真是太便捷了, 我也要跟上新时代,扫一扫一切搞定,过一过‘拇指上的生活’。”
从供销社供应到网上购物
供销合作社出现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合作社的一种形式。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 供销合作社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视野,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那时的供销合作社是孩子们的天堂, 几分钱的水果糖美味十足; 柴米油盐、逢年过节做新衣服的花布、铁锹、锄头、犁耙等都在供销社买。”时任南部县供销合作社办公室主任陈于甫向记者讲述了供销合作社曾经的辉煌。
1952年底,南部县供销合作社共有117个,社员10万余人。1960年全县的区社国营商店、 合作商店或小组并入供销社转为国营。1982年开始体制改革,南部县供销合作社将所辖的农业生产资料、 棉麻、 土产果品、日杂废品、综合贸易等公司人财物权下放……1996年后,超市、便利店、专营店等各种新业态陆续出现。
如今,除了超市、商店等实体购物店的进步和改变外,网购也成了市民购物的一种新时尚。“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上消费已经影响到南部人的方方面面。”该县商务和经济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南部县2017年就成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8年, 南部县全年仅农村淘宝下行交易额就达8200万元,2019年1至6月下行交易额达5200万元。本土平台电商“淘南部”,2018年线上交易额突破500万元。以“基地+电商”为代表的蜀昇源,2018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
从生活必需到时尚消费
生于1957年的沈鸿回忆起孩提时代的服饰时,感慨万分,上世纪六十年代,老百姓穿的多是黑、蓝、灰三色为主的中山装、布扣唐装,布料也多是卡其布、粗纱布,婚嫁服饰面料大多是灯草绒。
“上世纪七十年代,如果手提一台录音机走村串寨,那个不得了啊,回头率一定是100%。”沈鸿告诉记者,当时结婚流行“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缝纫机要“飞人牌”或“熊猫牌”的;自行车要“凤凰牌”或“永久牌”“飞鸽牌”的;手表,当然是“上海牌”;收音机,一般是“红星牌”或“红灯牌”的,不过得用干电池。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 土地承包到户,市场进一步放开,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南部,冰箱、彩电、洗衣机逐渐取代了过去的“三转一响”,成为那个时代新的“三大件”,蝙蝠衫、喇叭裤、健美裤、连衣裙开始流行。
1993年, 随着国家放开粮油商品的供应。“下馆子”成为一种时髦,人们开始“想吃啥就吃啥”。现在,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 购物方式也从生活必需转向品质购物、时尚消费。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至今,是消费模式愈发多元化的飞速发展时期, 市民消费理念不断升级,“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个性消费”和“新奇消费”等更高层次的消费形式逐渐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网购、团购已成为流行消费模式,无公害蔬菜、绿色有机、 健康食品等越来越为人们所青睐。
南部记者站 张枥 李果 白刚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海“咱们大南充能人太多了,多报道他人吧!”汪治国以他独有的缓慢语速对记者说,话语间谦虚有度。汪治国...
南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