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南充 今日南部 今日营山 今日蓬安 今日仪陇 今日西充 今日阆中
地方网 > 四川 > 南充市 > 今日南部 > 正文

70年消费方式之变 从凭票购物到“拇指上的生活”

来源:南充日报 2019-10-09 03:05   https://www.yybnet.net/

●张枥 李果 白刚

从凭票购物到移动支付,从供销社供应到网上购物,从生活必需到时尚消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南部县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连日来,笔者奔赴南部城乡,了解这变化背后的原因。

从凭票购物到移动支付

“1963年,南部县城镇居民每人每月定量供应食油4两(200克),继又增供到半斤(250克)。从1984年起,城镇居民每人除供应250克平价油票外,还增供中价油500克,按需供应不能倒卖。”今年80岁的何开宝是南部三中退休教师,谈起那段票证的记忆,他由衷地感慨:“如今想吃啥就吃啥,老百姓真是赶上好时代啦!”

据了解,从1955年国家第一次全面推出粮票,到1993年终止流通,票证时代长达近40年。当时市场凭票供应的商品达到156种,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糖票、豆制品票……各式各样的票证,成了老百姓过日子的基本保障。

在那个年代,出差、探亲、到外地上学,都要带上一沓子用地方粮票换来的全国粮票才能出门。“没钱有票能生活,有钱没票却不好办。”双峰镇的李清泉老人感叹地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商品市场逐渐活跃,物资渐渐丰富起来,票证制度开始松动。1993年,粮油全面敞开供应,粮票等各种票证退出了历史舞台,现金消费成为主要的消费方式。随后,银行卡的出现带来了支付方式的大转变,人们在消费时,只需输入密码就能完成结算,免去了携带现金的不便。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刚在深圳创业时,每次回来要带大量现金,路途遥远,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南部乡友敬惊涛感慨地说,那个时候,汇款需要等几天时间,还要支付一笔不菲的邮寄费。随着银行卡的出现,老百姓实现了“一卡在手,行遍天下”。

年过八旬的何开宝老人在接受采访时,拿出孩子给他新买的智能手机,念叨着孙子教他如何使用支付宝:“现在真是太便捷了,我也要跟上新时代,扫一扫一切搞定,过一过‘拇指上的生活’。”

东坝镇寨营庵村抗美援朝老兵周廷荣感叹道:“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用智慧和汗水奋勇打拼,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从供销社供应到网上购物

供销合作社出现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合作社的一种形式。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供销合作社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视野,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那时的供销合作社是孩子们的天堂,几分钱的水果糖美味十足;柴米油盐、逢年过节做新衣服的花布、铁锹、锄头、犁耙等都在供销社买。老百姓一家人的生活,全都离不开供销社……”时任南部县供销合作社办公室主任陈于甫向笔者讲述了供销合作社曾经的辉煌。

1952年底,南部县供销合作社共有117个,社员10万余人。1960年全县的区社国营商店、合作商店或小组并入供销社转为国营。1982年开始体制改革,南部县供销合作社将所辖的农业生产资料、棉麻、土产果品、日杂废品、综合贸易等公司人财物权下放。1988年,南部县供销系统办起了庄稼医院95个、农具出租店54个、农资技术和供应网点83处、专业生产合作社和专业协会11个,同时,该系统还收购农副产品,供应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膜、农药等。

“当时,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生活必需品进行统购统销,老百姓想要购买生活必需品不仅要凭票购买,而且只能通过供销合作社购买。”陈于甫说,在那个年代,能成为一名供销合作社售货员是很光荣的一件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部分农村集市贸易逐渐恢复,但是商品依旧匮乏,国家收购的粮食是不准上市买卖的。”时任大桥镇龙泉村生产队小组长敬国周回忆,后来采取“管大春统购粮不管小春粮食、管小春统购不管大春粮”的办法,对市场买卖有所松动,不过只有少数大胆的老百姓在背地里买卖。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国营商店、集体商店私营和个体商店逐渐增多。南部县城蜀北市场、城南市场逐渐成了该县的商贸集中地,农村农贸市场也逐渐兴起。

在那个年代的商店,营业员站在柜台里介绍,顾客站在外面选购,货架靠里摆放,顾客对商品的认识完全取决于营业员的推荐。“那时卖东西的人是‘大爷’,大家都要跟他们搞好关系。现在,顾客才是上帝,到超市什么都买得到。”东坝镇八卦岭村村民何友保说。

1990年底,南部县有国营商业机构474个,集体所有制商业经营单位2263个,个体商业及餐饮、服务业已达9607户。1996年后,超市、便利店、专营店等各种新业态陆续出现,货架式的零售形式替代了柜台式零售。

如今,除了超市、商店等实体购物店的进步和改变外,网购也成了市民购物的一种新时尚。“网购省去了逛街的麻烦。”李静是南部某企业高管,2018年的网购账单高达5位数。她说,由于工作忙,没时间去逛街,包括米、洗发水等生活用品,以及平时吃饭订餐她都选择在网上购买。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上消费已经影响到南部人的方方面面。”该县商务和经济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南部县2017年就成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网络购物已逐渐从城市走向农村,成为一种购物新时尚。

近年来,南部县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2个、乡镇(街道)电商服务站点73个,物流已经达到了乡镇(街道)全覆盖。据统计,2018年,南部县全年仅农村淘宝下行交易额就达8200万元,2019年1至6月下行交易额达5200万元。本土平台电商“淘南部”,2018年线上交易额突破500万元。以“基地+电商”为代表的蜀昇源,2018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

从生活必需到时尚消费

“吃得饱、穿得暖是当时的头等大事。”生于1957年的沈鸿回忆起孩提时代的服饰时,感慨万分:“那个时候物资匮乏,只供应糖、盐等生活必需品。能吃上一块糖,就算是过年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老百姓穿的多是黑、蓝、灰三色为主的中山装、布扣唐装,布料也多是卡其布、粗纱布,婚嫁服饰面料大多是灯草绒。“走在街上要从背后分清楚男女,只能看头发长短喽。”

“上世纪七十年代,如果手提一台录音机走村串寨,那个不得了啊,回头率一定是100%,说不定没过多久,你就当上了新郎官。”沈鸿告诉笔者,当时结婚流行“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缝纫机要“飞人牌”或“熊猫牌”的;自行车要“凤凰牌”或“永久牌”“飞鸽牌”的;手表,当然是“上海牌”;收音机,一般是“红星牌”或“红灯牌”的,不过得用干电池。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土地承包到户,市场进一步放开,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南部,冰箱、彩电、洗衣机逐渐取代了过去的“三转一响”,成为那个时代新的“三大件”,人们也开始追求时髦,蝙蝠衫、喇叭裤、健美裤、连衣裙……开始流行。

1993年,随着国家放开粮油商品的供应。“下馆子”成为一种时髦,人们开始“想吃啥就吃啥”。以前只有节日才能吃到的大鱼大肉,那时候已经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饭桌上。

现在,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购物方式也从生活必需转向品质购物、时尚消费。家住县城振兴街的刘梅女士给笔者算了一笔家庭开支账:2018年,她家购买家电消费占19%、服装占24.8%、通讯产品占19.2%、珠宝首饰占8.8%、旅游20%,以上五项占到购物消费总额的91.8%。

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至今,是消费模式愈发多元化的飞速发展时期,市民消费理念不断升级,“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个性消费”和“新奇消费”等更高层次的消费形式逐渐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网购、团购已成为流行消费模式,无公害蔬菜、绿色有机、健康食品等越来越为人们所青睐。

新闻推荐

挂国旗摆鲜花 县城盛装迎国庆

本报讯(高林阳)9月23日,笔者在南部县市民广场和县城多条主干道看到,一根根灯柱换上“红装”,秋风拂过,红旗迎风招展;矗立在...

南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70年消费方式之变 从凭票购物到“拇指上的生活”)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