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南充 今日南部 今日营山 今日蓬安 今日仪陇 今日西充 今日阆中
地方网 > 四川 > 南充市 > 今日南部 > 正文

南部地灯:乡土曲艺放异彩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2019-09-10 06:50   https://www.yybnet.net/

□ 贾登荣/文 邱文品/图

西河流经南部县境的大坪、升钟、大桥、定水、南隆、盘龙、王家等乡镇。长期以来,南部的先民在西河流域创造出灿烂的民间文艺。地灯是其中的一种民间歌舞戏曲,它主要流传在西河流域的大桥、升钟等乡村。

南部地灯与花灯相似,不同的是花灯的表演以“赏灯”为主题,而南部地灯的表演内容则是“审灯”为主,灯官与扮演差役、农夫、各种造型灯的演员们一道,互相唱和,辨识各种灯;同时,在演出中还可以增加川戏、杂技、龙狮舞等内容;地灯的唱词也不是固定的,演员们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增添一些内容,达到最佳演出的效果。

地灯与花灯最大的不同还在于表演形式: 花灯是所有演员手持各种灯,载歌载舞,以灯传情;地灯则先由灯头上场念白一番,然后由两名轿夫用抬杠抬着一个灯官,抬杠为其重要道具,灯官在抬杠上又唱又舞,其他演员如白鹤、蚌壳、更夫、差役等,则与灯官对唱对舞,充满极强的喜剧色彩与幽默味道。与花灯相比,地灯更接地气,可以说参与性更强。更为老百姓、乡民们所喜爱。

与花灯不同之一,地灯是轿夫用抬杠抬着灯官,在抬杠上又唱又舞,乡土气息更浓

地灯表演结束后演员合影留念

宋家坪村是地灯的坚守地和传承地

厚重:西河流域的民间瑰宝

入秋以后,乡间的日子慢慢地变得滋润起来。“正月里来闹元宵,家家户户明灯照,马马灯、车车灯、哥妹灯,国泰民安乐陶陶。正月里来闹元宵,十里灯场好热闹,马马灯、车车灯、哥妹灯,各路灯班都来到。”

不只是正月,现在一年中的几个大的节庆,都会有灯戏表演;也不只在过年,但凡有红白喜事,婚丧嫁娶,也可以看见:几个穿红着绿的男女演员,有的扮成丑角,有的扮成白鹤,有的扮演更夫,他们手持彩灯,唱着欢快的曲调,登上舞台;接着,两个轿夫抬着木杠边舞边唱也上了场。木杠上一个身着官服的人坐在上面,与轿夫们一唱一和,并且在抬杠上翻滚踢打,滑稽可爱。坐在木杠上表演,这是一种很少见到的表演形式。所以当木杠上的表演者一亮相,立刻激起四周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1983年12月,当时的南充地区(现南充市)举行首届灯戏调演,南部县代表队根据流行在西北山区大桥、升钟等乡镇部分村落里的民间表演艺术地灯,改编了一出川剧灯戏《灯官审灯》,参加了此次调演。它别出新裁的表演形式,浓郁的川北风味的曲调,深受观众的喜爱和专家的肯定,最后《灯官审灯》捧得了一等奖。南部地灯初次获得了行业界的认可,也就是这一次后,人们才知道在南部西河流域,还有这么一朵盛开的民间艺术奇葩!

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发展及传承,总是与历史发展的进程紧密相连的。南部虽然地处偏僻,但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而为在这块土地上诞生别具特色的艺术,创造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南部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息,较早的要算“彭”人。据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中说“巴之一为彭”,今天南部县保城乡的“彭定故宅”所在地,就是上古“彭人”的住地遗址。除彭人外,后来还有濮人。据董其祥《巴史新考·悬棺分布》载“南部县老鸦岩在1979年的考察中,据目击群众反映,岩穴上有红色棺材一具,岩咀突入江心,高约百余米,悬棺置放条件具备。传说较可靠,应定为悬棺葬遗址。”悬棺就是古濮人( 人)的典型下葬制度。

西汉初(公元前202年),在南部县今天的雄狮、万年一带设置充国县,《太平寰宇记》载“充国县故城,新井县东北二十八里(今南部县万年乡),其城东北去阆州六十里。”从这些史料可知,南部县的建县史长达二千多年。

西河发源于江油市皇堂垭与剑阁县五指山,流经南部县境的大坪、升钟、大桥、定水、南隆、盘龙、王家等21个乡镇。长期以来,南部的先民在西河流域繁衍生息,从而也在这里创造出最灿烂的民间文艺。从现有的资料看,西河流域,是南部县民间艺术最集中、最活跃的区域,其中就有傩戏、皮影、花灯等众多的民间艺术。地灯,也是其中的一种民间歌舞戏曲,它主要流行在西河流域的大桥、升钟等乡村。

据南部县文化馆已故馆员杨洪琛先生生前介绍,1957年春天,他与同事们到农村进行民歌采风时,在大桥镇向家沟村、柳树乡杨家坪村、柳树乡青木岭村、保城乡宋家坪村等十多个村落,首次发现了这种与众不同的地灯表演。很快,在政府及文化部门的促成下,1957年5月,这个藏在深山无人知的民间艺术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南充地区(今南充市)行署礼堂,向公众进行了汇报演出,引起专家们的极大的兴趣与惊叹。

1960年春天,它代表南部县参加了全地区的文艺汇演。汇演结束后,南充地区还抽调了一批专业编剧、演员,对包括南部地灯在内的民间艺术进行整理,最终排演了好多出独具特色的灯戏,前往成都等地演出,得到广泛的好评。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特殊的原因,这种民间艺术很快被打入另类,受到无情的排斥。南部地灯在西河流域的身影渐行渐少、渐行渐远。改革开放拨乱反正以后,地灯这种民间歌舞戏曲艺术,再一次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成为文化部门重点抢救的民间瑰宝。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由于好多从事地灯表演的民间艺人,过去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待遇不好,没有稳定的收入,为生存计,他们只有卖掉道具,解散了戏班,金盆洗手,从事其它工作;虽然还有个别人知道地灯这种民间艺术,但由于长时期没有演出,地灯表演的程式、内容,出现了缺失……到上世纪80年代初统计,在南部县只有柳树乡的杨家坪村、保城乡的宋家坪村,还有人能够从事地灯表演。

独特:审灯与表演

南部地灯是在民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戏曲。它发源于古代的灯会,与花灯相似。但不同的是,花灯的表演以“赏灯”为主题,玩灯为载体,人们持灯、舞灯,随着灯的舞动,烘托出了欢乐的节日气氛;而南部地灯的表演,灯也是重要的道具,但内容却演变为“审灯”为主。所谓“审灯”,就是由灯官与扮演差役、农夫、各种造型灯的演员们一道,互相唱和,辨识各种灯;同时,在演出中还增加了川戏、杂技、龙狮舞等内容,共同营造出浓烈的节日氛围。地灯的唱词也不是固定的,演员们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增添一些内容,达到最佳演出的效果。

地灯与花灯最大的不同,还在于表演形式。 花灯是所有演员手持各种灯,载歌载舞,以灯传情;而地灯却不同。它先由灯头上场念白一番,然后由两名轿夫用抬杠抬着一个灯官,灯官在抬杠上又唱又舞,其他演员扮演成诸如白鹤、蚌壳、灯、更夫、差役等,与灯官对唱对舞,充满极强的喜剧色彩与幽默味道。与花灯相比,地灯更接地气,可以说参与性更强。更为老百姓、乡民们所喜爱。

南部地灯的表演形式一般不十分固定,但也有基本的套路。经过大量的田野调查与采风,我觉得大致可以看出地灯的表演有以下样式:

一是“灯场跑马”。由女演员2人扮演彩女,腰间系着用纸或其它材料制作的道具马,男演员2人(丑)扮赶马人。他们4人最先上场,唱《跑马调·正月里来闹元宵》和《小小马儿不用忙》等地方民歌,在锣鼓声中,载歌载舞,变换场地、方位进行表演,吸引不同角度的观众,这就是所谓的“暖场”。

二是“灯头上灯场”。由男演员(生)1人饰演灯头,以道白、唱诗等形式表演。这也是演员根据具体场景自编唱词的最佳时机。过去,地灯主要是在闹元宵时演出,所以道白、诗句主要是与庆贺元宵有关。后来,人们在办红白喜事、为老人庆寿时,也有请地灯班子演出的,于是,道白与诗句跟着发生变化,如为老人贺寿,则编贺寿的道白或诗句,如是办丧事,则编祭奠亡人的道白与诗句。总之,这是考验“灯头”应变能力的重头戏。

三是“灯官听表灯”。经过前面的“暖场”、灯头表演之后,地灯的关键人物开始登场了。由两个差役(扮成丑角),用一个粗壮的大棒制成的抬杠,抬出灯官。差役大声传唤灯头前来“汇报”,然后由灯头向灯官汇报灯会的准备情况,这就是所谓的“表灯”。在“表灯”的环节,灯官与灯头以问答的方式,相互表演。不同的地方,灯头演唱的曲牌也不尽相同。如有的地方用“胖筒筒”的曲牌,有的则用“红鸾袄”曲牌。在“表灯”中,灯头与灯官一起,要将场地上准备的演十二盏高灯、二十四盏花灯的名称一一加以展示。

四是“灯官巡视灯场,审视花灯歌舞”。这也是每场地灯最后一个环节。灯官在与灯头“表灯”之后,就要巡视灯场。首先,接受审视的是一个打更人领着的两个彩女,她们三人一道,唱起《闹五更》民歌,而且边唱边舞,让灯官审视。

接着在灯场的另一角,灯头又传唤了钱棍领舞者,钱棍领舞者由两个男演员与两个女演员组成,他们手持钱棍,为站在抬杠上的灯官表演,女演员在歌舞表演时,用钱棍分别击男演员的肩、背等部位,在演唱《金钱棍调·雪花飘飘歌》的最后一段歌词时,灯官越看越高兴,就跳下抬杠,与几名歌舞者同舞。这时,这些男女演员就会高声歌词唱道:“老爷下来了,老爷下来了,就用棒棒敲,天一棒、地一棒,就要敲在老爷头上了。”而灯官似乎也忘记了自己“官”的身份,手舞足蹈地跳着,最后连帽子也跳落了,引起场上人们哈哈大笑。

紧接着是开始歌舞灯的环节。表演者由两名女演员组成,她们手提花灯上场来,面对面地舞动手中的灯,高唱《姊妹灯·十字歌》,每唱完一段后,互相变换位置表演,歌声悠然动听。接着,在锣鼓声中,由两名车夫各推一辆双轮的花车上场,车中各自坐着一名彩女,手扶着车架,4名男女演员各自以轻盈的舞步,唱《花车灯调·十二月歌》,表演着手推车灯的各种姿态舞蹈。而在灯场另一角处,由一男演员扮演摇夫,手持船桨,船蓬中一彩女手扶船舷,二人共同表演划船歌舞,唱《彩船调·佛头歌》。在以上表演中,灯官或坐在抬杠上翻滚嬉笑,或跳下抬杠在场上观看表演,体现官民同乐。当歌舞灯接近尾声时,灯官兴高采烈地退场,整场地灯也就宣告表演结束。

宋家坪:接续传承 再放异彩

前些年由于一些老艺人去世,加上新兴艺术形式的冲击,南部地灯这种古老的民间歌舞戏曲表演出现萎缩,其活跃的村庄也同过去的十多个慢慢减少到只剩下一两个,而坚持最好且经常能表演的,只有保城乡的宋家坪村,可以不夸张地说宋家坪村是南部地灯的最后坚守地吧。

村里的老人们回忆,地灯在这个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每年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从大年三十夜一直演到正月十五夜,而且每天晚上表演的形式内容都有所不同。过去相当一段时间,与其它村子一样,这里的地灯停止了演出,人们说那些年没有电视,没有手机,地灯又没演。过年一下子就变得没有了味道!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到边远的宋家坪后,他们心中对地灯的怀念也油然而生。1982年春节前夕,由村里的老地灯艺人何克金出面,召集宋开云等人组成了一个20多人的地灯班子。白天他们忙农活,晚上他们就在村上的一座古庙里开始排练地灯。由于长时间没有演出,好多唱词、唱腔、表演方式,都有些生疏甚至遗忘。他们就边排演边回忆,慢慢地让这一度凋零的民间艺术之花,又重新绽放在宋家坪村。

从那一年开始一直到1986年,是宋家坪地灯班最为兴盛辉煌的时期。地灯班子除了每年大年三十为村里乡亲们义务演出一场外,还走出了宋家坪,在西河沿岸的村庄展开了创收的巡演。巡演的路线从南部县的升钟、大坪一直到剑阁县境内,巡演的时间从正月初持续到正月底甚至农历的二月才结束。

1987年后,随着电视机慢慢在农村出现,地灯的位置被新兴的文艺形式渐渐取代,宋家坪的地灯班子也结束了巡演的历史,固守在本村范围了。随着一些老艺人的去世,宋家坪村的地灯也后继乏人,地灯的表演者都是老年人了。

为了拯救这难得的民间艺术,南部县文化主管部门对宋家坪村的地灯班子进行了扶持。县里先后出资购置了全套的乐器、服装道具,为地灯的传承提供了必要的物资支持。由大坪、升钟等地文艺爱好者组成的升钟湖民间文化研究学会,近年来也对挖掘保护地灯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他们每年都要举办升钟湖地区的民间艺术展演活动,让至今还存在在这个地区的傩戏、皮影、花灯、地灯等民间艺术都精彩亮相,既起到扩大地方文化艺术影响、促进当地旅游的作用,又能引起人们对当地独特文化艺术的重视,从而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些民间瑰宝、传承这些民间瑰宝。地灯,这种植根于川东北大地并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得以再次重现光彩,并不断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观赏。

地灯的伴奏乐队

新闻推荐

借条上“耍手段” 想要赖账不得行

■南充晚报记者何显飞她把刚与女儿离婚两天的前女婿告上法庭,索要2万元借款。他以借条上的借款时间与背面销售凭证上...

南部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南部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南部地灯:乡土曲艺放异彩)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