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枥 李果 曹伯同
40年栉风沐雨,40年开拓奋进。改革开放40年来,南部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以苦干实干的勤劳和创新创先的智慧,在“争当三个排头兵,争创全市经济副中心” 的目标任务中砥砺奋进,实现城市大建设、农村大跨越、交通大发展、工业大提升……
数说成绩
城市建设
从1978年到2018年,城区面积由不到5平方公里扩展到30余平方公里,城市街道发展到近300条,县城人口增加至30余万人
交通运输
1993年有了第一批出租车。1995年城市公交车开通。2002年开始发展农村客运面包车。2012年3月和2013年1月,广南高速公路、成巴高速公路南部段相继开通,彻底结束了南部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2015年12月,兰渝铁路开通,结束了南部不通火车的历史
A 现代新城加速形成
城区面积扩展到30多平方公里,城市街道发展到近300条,城市发展由“旧城时代”走向“高新时代”,拥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翻开老照片,200余米的文庙街,狭窄拥挤的乐群路,老旧的百货大楼、电影院等,是改革开放初期南部县城的真实写照。如今的南部县城,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环境雅致的商住小区,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等,目之所及,气象万千。
“1978年,南部县城在老唐巴公路线上,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条街道。而今天,漂亮大气的城市宜居宜业。”80岁高龄的敬国安是土生土长的“老南部”。在他的记忆里,40年前的南部,城市道路狭窄,街头小巷泥泞不堪,仅有半边街、盐店街等几条街道。
地处川东北地区的南部,想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做好城市建设这篇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部县按照“水清、岸绿、生态美”的“西部水城”定位,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2016年1月,提出以“亲水南部”战略定位,推动形成“一核四极多支点”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决定加快满福坝、城北片区建设。并围绕“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县”目标,全域优化道路、绿地、广场、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整顿、升级城市管网。
在老一辈人的眼里,南部县城的变化很大。从1978年到2018年,城区面积由不到5平方公里扩展到30多平方公里,城市街道发展到近300条,县城人口增加至30余万人。尤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南部县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到城市建设,新建街道140余条、小区120多个,新(改)建广场4个、公园3个、防洪堤5公里,建成环城大道10公里,并对主要街道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形成了红岩子广场、滨江大道、蜀北大道、迎宾大道等一批城市建设新亮点。
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发展更是由“旧城时代”走向“高新时代”,拥江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满福新区拔地而起,南部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生态县、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县。
B 美丽乡村换新颜
创新探索“六大机制”,推进住房、医疗、饮水、交通、教育等行业扶贫,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成功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帽子
改革开放40年,是南部农村大地嬗变的40年,也是南部干部群众与贫困抗争的40年。
“以前的农村,群众住的是茅草屋,烧柴要挖草根子,出门走的是烂路,好些家庭吃不上一顿饱饭。”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蒙宏回忆,在1986年,南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235元,建卡贫困人口达76.3万人,贫困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5%以上,并主要分布在嘉陵江以东、西河沿岸和升钟湖库区“三大片区”。
近年来,南部把脱贫摘帽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举全县之力向贫困发起总攻,创新探索出“挂图作战”的指挥机制、现场验靶的推进机制、“五方联盟”的链接机制、“三议五会”的自治机制、内生动力的引导机制、党建扶贫的引领机制“六大机制”,推进住房、医疗、饮水、交通、教育等行业扶贫,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在2017年7月,成功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帽子,为实现全域脱贫奔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每天早晨,八尔湖镇纯阳山村村民姚素琼吃过早饭后,就会来到家附近的双孢菇产业园上班。闲暇之余,还要到儿女开办的农家乐里帮忙。
“已经习惯这种有规律的生活了。”姚素琼告诉笔者,现在不仅住进了新房,硬化公路还通到了家门口,自己还能去产业园上班挣钱,加上农家乐的收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目前在南部,像姚素琼这样,从农民变身为产业工人,实现华丽转身的群众数以万计。2018年,南部县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立足“生态、有机”特色,全力以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西河上游片区打造林果生态区,在“一江五湖”片区打造农旅融合区,在嘉陵江东西片区打造种养循环区,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基地乡镇32个,创建脱贫奔康产业园350余个,成片种植白芨、黄精、瓜蒌等中药材6万亩,沿八尔湖环线集中规模发展柑橘产业15万亩。此外,该县还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8家,培育专业合作组织18家、家庭农场125个、业主大户1820户,实现龙头企业及各类专合组织达到5.8万余个,带领农户合资、入股达10万余户。
C 工业经济后劲十足
近年来,南部坚持在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提档加速,配套建成标准化厂房12万平方米、工业博览交易中心和商业综合体、职工公寓等。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420亿余元
南部县工业集中区内,一排排厂房鳞次栉比,一辆辆运输车辆来来往往,从过往车辆的鸣笛声中,仿佛都能触摸到改革开放以来南部的“工业烙印”。1978年以来,南部人民凭借着一副副铁肩和一双双勤劳的手,群策群力扩建缫丝厂为丝绸厂,新建了啤酒厂、织布厂、毛纺厂、罐头厂等,实现了南部工业经济稳定发展。
“20年前,这些地方都还是农村,到处是泥地杂草。现在的园区里企业密布。”南部县滨江街道振兴街南段社区居民杨仕忠见证了南部工业园区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南部工业生产以化工、机械、食品、纺织等生活生产制造业为主,工业生产总值仅16870.56万元。2010年,南部县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规划主导产业为纺织、食品、建材、机械等,吸引了不少外来企业和本地企业入驻开发区,南部的工业发展步伐开始大步迈进。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县域强。近年来,南部坚持在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提档加速,配套建成标准化厂房12万平方米、工业博览交易中心和商业综合体、职工公寓2万平方米、安置还房14万平方米等。并积极推动园区售电侧改革试点,强化园区用电保障,建成投运两座110千伏变电站,引入竞争机制建设园区“双气源”保障,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在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提档加速,成功入列四川省(第二批)工业强县示范县。
如今,入驻南部的企业中,劲椹科技等13户企业在天府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完成新培育本土电商企业23家,初步建成集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医药食品、丝纺服装的“四大主导”产业格局,并涌现出一大批优质企业,实现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0亿余元。
D 交通路网全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南部从最初的县内公路729.5公里,发展到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5500余公里,国道212线,省道101线、204线等高等级道路和县域内的通乡公路以及众多新改建的通村公路形成立体交通网络
“过去到成都,南部人乘坐的是解放牌、南京牌客车,需要2天时间,中途还要在绵阳转车并住一夜。现在,半天时间可以跑来回。”在大桥镇龙泉村村民敬国周眼里,南部改革开放40年的变迁,反映在“两高一铁”穿境而过,国省干道四通八达,县乡村组公路如毛细血管般交织、延伸到全县各个角落。
70多岁的敬国周和诸多同龄人一起,见证了南部交通的变化。告别了骡车,告别了架子车,更告别了农忙时节要靠肩挑背扛的时代。从南部向北通川北门户广元,往南下西南重镇重庆,已经建成的广南高速、巴南高速和兰渝铁路,成为周边地区连接内外的重要交通枢纽。
“高速公路通了,产业循环路建好了,不仅这里的出行便利了,就连玉米、南瓜、花生也被过往旅客竞相买走。”四龙乡南岳庙村文书王春明高兴地说,自成巴高速公路通车以来,带动当地农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愿意回乡发展了。
从1992年起,南部着力交通发展,先后打通拓宽南部至南充、广元、仪陇、蓬安的出口通道。1993年南部有了第一批出租车。1995年城市公交车开通。2002年开始发展农村客运面包车。2012年3月和2013年1月,相继开通广南高速公路、成巴高速公路,纵横贯通南部县域的两条高速,彻底结束南部不通高速的历史。2015年12月,兰渝铁路开通,结束了南部不通火车的历史。
依托日渐完善的交通路网,南部还将以“川东北次级交通枢纽”“川东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主目标和主抓手,加快推进火车站现代物流园、公铁联运物流港、商务大数据平台等重大项目,全面建成川东北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业和亲水旅游集聚地。
近年来,南部县全力推进“村村通、户户通”工程,以及产业路建设,通过加快交通网络建设,打通对外通道,建立通乡达村的交通路网,彻底解决了村民“行路难”的问题,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生产,为全面决胜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交通基础。
“‘两高一铁’为我们带来的将是交通、商贸、旅游等产业的快速兴起与繁荣。”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南部从最初的县内公路729.5公里,发展到全县通车里程达5500余公里,国道212线,省道101线、204线等高等级道路和县域内的通乡公路以及众多新改建的通村公路形成立体交通网络,将为南部县加快发展,实现“争当三个排头兵”目标,构架起一条条商贸“黄金走廊”。
新闻推荐
根据国家和四川省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南部县人民政府批准,南部县国土资源局决定于2019年1月10日10:00在南部县公共资源...
南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