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充晚报记者 张松/文 乐校臣/图
“我家世代为红军守墓,今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实现了脱贫。”昨(20)日,在南部县中心乡漏米岩村的长坪山上,50岁的马全民把采来的野菊花恭恭敬敬地摆放在老红军刘连长的墓前, 给长眠地下的他报告喜讯。
不忘家训 为红军烈士守墓
马全民的老婆叫冯秀琼,今年46岁。冯秀琼的祖母陈韩氏是一位英雄母亲。73年前,家住南部县中心乡漏米岩村的陈韩氏冒着杀头危险, 把被害的红军刘连长的遗体背回来, 悄悄掩埋在自家的祖坟地里,并为其守墓。
当年,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撤出漏米岩村长坪山。当时,刘连长听从上级安排,带着一支不到10人的队伍,留下来宣传革命,保存革命火种。红军主力离开后,敌军对刘连长等展开包抄。红军战士进行殊死战斗,最后因为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刘连长负伤被俘,但他坚贞不屈,很快被杀害,遗体曝露于长平山脚下,陈韩氏带着村民,偷偷将刘连长的遗体背回来,用自己的棺材将其埋在自家的祖坟地里。
敌军将陈韩氏抓去严刑拷打, 要求其说出刘连长遗体的下落,但陈韩氏坚决不说。陈韩氏遭严刑拷打后,在家休养了3个月身上的伤才好。但非人的折磨,已经让她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一直未能生育。
后来,陈韩氏抱养了一个冯姓儿子,将其改成自己的姓氏。养子长大后,娶妻生女。后来,他把女儿改成自己的原姓, 这个女子就是马全民的妻子冯秀琼。
冯秀琼从小就与红军墓结下深厚感情。 她至今记得, 当年祖母弥留之际, 别的什么也没有叮嘱,只是一味地要求晚辈们:子子孙孙要为刘连长扫墓,因为红军是老百姓的亲人,刘连长是为了老百姓才牺牲的。于是,陈韩氏的后代坚持为刘连长守墓至今。
脱贫致富 做个幸福守墓人
多年前,在外务工的马全民回到老家,坚持为红军烈士守墓、扫墓。他上有一对双亲,下有一双女儿,日子过得十分艰苦。后来,岳父因病去世,岳母就跟着他们一家生活。 去年9月,25岁的女儿冯炼大学毕业,考上乡村教师,有了固定收入,不再需要家里资助,马全民的负担才大大减轻。
冯炼的工作单位原本离家有100多公里路。但是为了支持父亲扫墓, 她把工作调到自己所在乡的乡小。“我女儿会说普通话。 在遇到外地人士前来瞻仰红军墓时,为减少方言障碍,女儿会来给他们解说刘连长的故事。”马全民说。
近几年来, 马全民为红军烈士扫墓的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2008年,南充市老促会和南部县老促会的几名退休老人前来扫墓, 为这一家人的行为而感动,多方筹集了5万元,为刘连长砌起青石墓。 由于长期坚持为红军烈士扫墓,2016年,马全民被评为诚实守信类“四川好人”、“感动南充年度人物”。随后,有关部门每年为他拨付1万元的综合费用。
马全民贫困的家庭境况也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从2016年开始,马全民接受县、乡、村三级对口帮扶脱贫。他家栽种了70余株李子树,这些果树首批挂果,今年已经实现纯收入1000余元。马全民利用帮扶基金贷款启动家庭养殖业, 每年与妻子要出栏将近20头生猪, 纯利润在6000元至1万元之间。他又在房前屋后养殖有鸡鸭,仅此一项的纯收入就达2000多元。
“大女不需要我负担,小女上学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政策, 目前家庭总收入已经远远超过脱贫标准。”马全民说,如今国家和人民越来越富裕,他全家已经分享政策红利,摆脱贫困。现在,他自己已经是一个快乐和幸福的守墓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曹伯同特约通讯员张枥)12月12日,笔者从南部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今年4月温州市洞头区与...
南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部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