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 王林均
嘉陵江流经南部县78公里,南来北往的船只穿梭于江面上。 曾几何时,在沉重的拉纤过程中,船工们为了缓解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产生的疲劳和统一步伐,根据不同时间、地点、场景、人物,见啥唱啥,从而形成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船工号子。伴随着历史的变迁,船工号子经历了兴起、消失和涅槃的过程。
兴起:劳动的歌声
“嘉陵江水哟,浪悠悠哟,联手推船哟,到河里走哟……”尽管已经81岁高龄,但家住县城新华路某小区的黄方荣老人每天清晨起床后还是要在自家的阳台上吼几嗓子船工号子。黄方荣生在船上、长在船上,父兄皆为船工,一直对船工号子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据黄方荣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是嘉陵江上船工号子最盛行的时期。而当时传唱最多的是流行于嘉陵江流域的川江号子。这种船工号子主要分为稀流号子、平水号子和上滩号子,稀流号子是船下滩时船工们吼的一种准备号子,比较舒缓;平水号子是行驶在风平浪静的江面上时船工们吼的一种号子;而上滩号子则是船逆行于江面时船工们吼的号子,由于吼此类号子时船工们的劳动强度非常大,上滩号子又被称为“拼命号子”。
“那时候吼船工号子,其实就是船工们在从事高强度体力时释放压力、缓解疲劳的方式。”黄方荣告诉笔者,当时的船工号子虽然有固定的调子,却并没有的固定的词,在拉船的过程中,船工们根据不同时间、地点、场景、人物,见啥唱啥。
消失:时代的变迁
1955年,黄方荣离开家乡求学、工作和参军。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吼几嗓子家乡的船工号子便成为他最大的业余爱好。
就在黄方荣痴迷于传唱家乡的船工号子时,家乡却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和机动船等交通工具的出现,船工号子也随着船工这种职业的消失而逐渐消逝于嘉陵江畔。
1978年,当黄方荣从部队退伍回到南部县城时,嘉陵江畔的船工不见了踪影,儿时经常回荡在嘉陵江两岸的船工号子再也听不到了。
“从小听到大的船工号子突然之间却再也听不到了,心中总感觉空落落的。”黄方荣说,“船工号子作为一定时期的历史印记,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不应该在我们这里丢失。”眼看着船工号子的消逝,黄方荣心急如焚,盘算着如何让更多的人了解船工号子,记住船工号子。
涅槃:文化的拯救
2009年,南部县举办首届电视歌手大奖赛。为了向大家展示船工号子的魅力,当时已年逾七旬的黄方荣登上了舞台。
“船工号子那种高昂的、原生态的声音听起来给人一种激昂向上的感觉。”当时的评委、同样听着船工号子长大的南部县桂花香老年歌舞团团长何定政心中为之一振。
随后,何定政便介绍黄方荣加入南部县桂花香老年歌舞团,并从歌舞团中挑选了9名身材高大、嗓门高亢、舞台表演经验丰富的人和他一起成立了船工号子演唱队。每周他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排练、演唱船工号子。
据何定政介绍,近10年来,船工号子演唱队不仅深入到该县各乡镇开展义务演出活动,还应邀到周边的阆中、仪陇等地演出,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
去年10月底,在该县文化馆的组织下,船工号子演唱队应邀到巴中市参加第五届巴人文化艺术节活动。活动中,黄方荣等人表演的船工号子赢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船工号子作为过去劳动人民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非常值得我们保护和传承。”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不仅会加大对船工号子的传承和保护力度,还将通过各种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船工号子。
新闻推荐
本报讯(白刚)10月25日,南部县三清乡罗寂村活动室外的广场上热闹非凡,由帮扶单位南部县国土资源局和罗寂村委会联合举办的...
南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