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 王林均
纸扎,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品,在南部县已流传了数百年。每逢重大节假日,特别是春节期间,龙、狮以及各式花灯等纸扎不仅是舞龙、耍狮等文娱活动的重要道具,更成为人们家中的装饰品。在南部县城,10余家店铺经营着纸扎这种古老又“时髦”的民间工艺品。
流传数百年的民间工艺品
8月13日上午,笔者来到位于县城老区的半边街,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正坐在悬挂有火龙、彩龙、狮子等纸扎物品的门店中,用画笔为一个即将做完的小彩龙上色(如图)。
“别看这些东西不起眼,做起来却很费时间,里面的学问也不少。”这位名叫杜宗安的老人,谈起自己受祖辈、父辈影响,自幼便喜欢琢磨纸扎技术的经历,眼中闪烁着光芒。
杜宗安介绍,在所有的纸扎中,龙的制作工艺最复杂。扎制一条龙,不仅需要花4天的时间,还需要大量宽窄厚薄不等的篾丝、篾片。在扎制的过程中,首先要对龙耳、龙角、嘴鼻等进行精心布局,然后用较宽厚的篾片扎成龙的面颊,再在面颊的不同地方安扎角、耳、嘴等部件。由于制作时用构皮纸条搓制的短索弱于篾片的弯曲强度,制作的时候还必须佐以细铁丝来完成此工序。
“画龙重在点睛,制作龙的时候也是如此。”杜宗安介绍,对于龙眼、龙舌等关键部位,需要提前精心制作,以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而对于龙身、龙尾等相对简单的部位,只需要扎几个短筒形的“龙节子”并用长粗麻布绘上龙麟作为“衣服”套在龙身上即可。
杜宗安说,相对彩龙、火龙、摆龙等复杂的制作工艺,扎制狮子、车车灯、彩灯等纸扎则简单多了,只需要用篾片、竹片等将框架做好,再将用麻布、纸张等制作的“外衣”穿好便可。
节庆活动的装饰品
“作为一种装饰品,纸扎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县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县城的几家纸扎世家外,在广大乡村,也有很多纸扎爱好者。除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人们用舞龙、耍狮和表演车车灯彰显喜庆外,在办丧事时,人们也习惯用纸扎寄托哀思。
“民国时期,纸扎不仅流行于民间,也深受地方政府的欢迎。”据该负责人介绍,在每年举办的“城隍会”“瘟祖会”等大型游街活动中,主办方都会用大量的纸扎增加美感和烘托欢庆气氛。
在杜宗安的记忆里,县城里纸扎装饰应用最广泛、最壮观的一次当属1945年那一次。“抗日战争胜利后,饱受战乱的人们在听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后,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杜宗安回忆,为了表示庆贺,县城各团体和组织自发集资,在县城东、南、西、北四道城口修扎了高约5米、与街面等宽的竹牌坊,在竹牌坊上,除有各色纸花和水草缠花图案点缀外,牌坊的纸敷面上还书写了“抗战胜利万岁”“中华民族万岁”“国泰民安”等标语。
传统技艺重现生机
“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纸扎业趋于萧条,一些纸扎艺人纷纷改行或做木工或当漆染工,有的则另谋他路。迫于生计,我也到县家具厂上班。”杜宗安说,尽管平时忙于工作,但他却将纸扎作为自己最大的业余爱好,一有空便制作各种纸扎。
上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纸扎又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每逢节假日,舞龙、耍狮等文娱活动再次在城乡兴起,那些曾经改行的纸扎工作者们又重操旧业,做起了纸扎生意。而此时刚好退休的杜宗安更是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不仅在半边街开起了门市部专门制作和销售纸扎,还将技术传授给了两个女儿,和她们一起开店经营。
多年来,由于造型精美、价格合理,杜宗安制作的火龙、彩龙、狮子等纸扎不仅深受县内消费者的喜爱,还销到成都、广安等地。
“现在,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纸扎这门古老的技术一定会越走越远,我们也会将它代代相传。”对于父亲传授给自己的这门“手艺”,杜宗安的女儿杜素清非常珍视。
而在县城,像杜宗安父女一样从事纸扎生意的,共有10余家,仅半边街便有4家。
新闻推荐
本报讯经查证,群众投诉“南部先行驾校一教练员以油费和过路费为由,擅自向学员索取额外费用”问题属实。昨(2)日,记者从南...
南部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南部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