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 王林均 白刚
80多年前,父亲走出村子参加革命;80多年后的今天,儿女们回到父亲曾经生活的地方,发展养殖业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7月31日,笔者来到南部县大桥镇方金村,采访了王冀川兄弟姐妹, 了解其父王云程的故事。
“乡亲们是父亲永远的牵挂”
“我们的根在这里,回到故乡帮助乡亲们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一直是父亲最大的愿望。”回想起多年来父亲王云程的心愿,王冀川陷入了沉思中。
1932年11月,共产党员王云程参加了升保起义,1933年参加工农红军,历经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王云程担任重庆市民政局局长等职务。
“无论什么时候,故乡以及那些曾经一起并肩战斗过的战友始终是父亲聊不完的话题,乡亲们更是父亲永远的牵挂。”王冀川说,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后参加工作,父亲很少有机会回老家,但他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浓郁。
“我是从方金村走出来的,我很想回到家乡为乡亲们做点事,帮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现在我不行了,就只有靠你们了。”1968年,王云程中风偏瘫后,将王冀川、王冀安等六个子女叫到病床前,要他们帮助自己完成未了的心愿。
1970年12月,王云程弥留之际,子女们答应一定帮助他完成心愿,王云程嘴角带着微笑慢慢合上了眼睛。
“回到故乡实现父亲遗愿”
父亲虽然早已离开了,但那句“帮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嘱托却始终萦绕在王冀川等兄弟姐妹们耳旁,由于大家都忙于工作和照顾家庭,父亲的愿望迟迟未能实现,直到王冀川退休。
2015年6月的一天,退休后的王冀川和弟弟王冀安回到大桥镇方金村。当他们看到南部县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时,坚定了和兄弟姐妹们回到故乡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的信念。
从方金村回到重庆后,王冀川和弟弟王冀安立即和其他兄妹召开家庭会议,将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想法告诉大家,这一想法立刻得到了赞同。
2015年8月,王冀川及兄弟姐妹再次来到方金村,徒步走访了该村7个组。方金村辖242户总人口1039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是全县198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方金村贫困的“病根”在于自然条件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缺少支柱性产业,绝大多数青壮劳力不得不靠外出打工维持家用,土地撂荒现象十分严重。在实地了解方金村经济状况和村民的生活状况后,王冀川和兄弟姐妹们决定带领乡亲发展养殖业。
“帮助大家脱贫是我们的荣幸”
2015年9月,王冀川和兄弟姐妹确定发展方向后,在短时间内筹集资金300余万元,在方金村建起了6个标准化的生猪圈舍,动物防疫合格证、环评等手续也很快办理到位。
“别看这些猪个头儿不大,他们可值钱了,如果经营得好,它们可是我们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希望哟。”据王冀川介绍,这些猪名叫巴马香猪,是他们兄弟姐妹几人经过多方考察后从广西引进的优良品种,它们以食草料为主,瘦肉多,出栏时每头猪的重量一般不超过50公斤,每公斤的价格却在100元以上,深受消费者青睐。
“在养殖场务工的工人除了有固定工资,根据效益每人每年还有1万多元分红。”王冀川说,他还流转了村里100余亩撂荒土地用于种植青饲料。此外,该公司每年根据效益还给该村集体经济分红,以壮大该村集体经济。
目前,该养殖场内共育有母猪200头、公猪5头、肥猪130头、小猪1000余头。为了确保猪肉的销路,王冀川和他的家人不仅在重庆开设了2个巴马香猪专卖店,还正在建设网络销售平台。
“帮助大家脱贫是我们的荣幸。”王冀川说,流转土地和聘请工人只是他们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一个方面。为了让当地更多群众通过养殖香猪脱贫致富,他们还在方金村推行“5+1种植养殖模式”,即每户农户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从公司购买5头母猪加1头公猪进行香猪繁衍和养殖,养殖过程中,公司全程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待仔猪长大后,公司再以市场价格回收。
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永报介绍,“5+1种植养殖模式”实施后,按照每头母猪每年产15头至20头仔猪计算,参加的农户每年可出栏巴马香猪70头至100头,通过饲养香猪,每户家庭每年可增收5万元以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苏墨记者牟廷河)南部县法院执行局法官突然接到举报电话,称被执行人出现在某地。晚上9点,法官和法警将被执行人挡...
南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