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枥 李果 曹伯同
日前,南部县诗词楹联学会“颂改革、话巨变”诗友会在南部县城举行。一群老人时而执卷吟诵,时而交流切磋,表现出了对诗词歌赋创作的热情与兴趣。
30余年来,他们在文艺的田地里笔耕不辍,并自发创办《灵云诗苑》,成为广大群众沉心创作、以心行吟的文化园地。
因创作结缘
“嘉陵江边走,又见古渡头,亲水南部县,小康何用愁。”“洒一身红装/辉映皓月繁星/两手老茧/扫走夜色,迎来黎明/霓虹灯伴你不眠……”
初夏时节,花红渐褪、绿茵繁盛,在南部县城桂花博览园附近一家茶舍里,南部县诗词楹联学会“颂改革、话巨变”诗友会举行,一群老人执卷吟诵、慷慨而歌,并相互评议新写成的诗作。
“这是今年的首聚,很多今天交流的新诗作,都会被收进下一期诗刊。”南部县诗词楹联学会主席、诗刊主编向维智介绍,学会成立于1987年。创立之初,大家表现出了对诗词歌赋创作的极大兴趣。为激发写作热情、展现创作成果,学会开始以传单形式不定期出刊《灵云诗笺》。
2012年1月,为方便更多文艺爱好者发表诗作和把更多的好诗传递给读者,《灵云诗笺》更名为《灵云诗苑》,并设为季刊。而类似这样的诗友会也基本每个季度开展一次。
“以‘灵云\’来命名诗刊,一来县城的灵云山在县域境内已是人尽皆知,亦有灵云山下的灵云洞文化景观相承;二来取‘壮志凌云\’的谐音以及歌灵气、灵动的韵味。”诗刊编委会委员吴富科补充说。
自1987年出刊以来,会员从最初的近50名发展到现在的300余名,范围从南部本土扩展到仪陇、剑阁、梓潼等周边县区。诗友会也从最初简单的交流演变成大家相互切磋诗艺、点评诗作等的平台,让每个人的文艺才华得到充分展示。
为生活吟诵
“丁酉金秋丹桂香,神州处处胜春光。青山起舞迎盛世,绿水欢歌咏小康。”“贫穷,贫穷/千斤顶的压/终于摔开了/当红色电波荡漾起升钟湖的碧波/当庄严宣告喧哗着嘉陵江的雪浪/当万人空巷沸腾了禹迹山的博大……”
生活是诗歌的源泉。诗词歌赋、韵语楹联,一句句、一行行,喷薄出满腔的热情,凝结着对家乡深深的眷恋。
“我们这群老年人的学历参差不齐,从本科生到农民都有,但大家都凭着一股热爱,让业余水平也能创作出好诗。”向维智说,当初出刊诗刊没有经费,大家都是自掏腰包。看着一期期诗集定稿、交付印刷,感觉就像培养的孩子不断成长,心里暖暖的。
“投稿诗刊的作品,既没有年龄限制,也没有地域界限。”向维智介绍,发行诗刊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搭建起文艺交流的平台,以倡导更多人注重对精神的追求,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同时,一首首作品还会在诗友会上进行二度创作。袁相尧是诗刊最早一批编委之一,他说:“在诗友会上交流自己的作品,大家帮你改,对写作很有好处。比如为了迎接2018年新春,我写了《迎春曲组诗》,经过大家的点评,我感觉很有收获。”
翰墨伴夕阳
80岁的赵先碧是南部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主席,经常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写成诗作,“有诗有友、有茶有酒,这样的日子实在惬意,也让人感到充实,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有品位。”
通过诗刊,大家觅得了精神上的知音,也在生活中建立了难得的兄弟姐妹情谊。升钟湖文研会作为南部县诗词楹联学会的团体会员,其成员基本都是当地的农民,大家没想到一本诗刊会给他们的耕作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铁鞭乡农民书法爱好者何至贤,尽管识字不多,却对书本上的诗词歌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通过诗刊参加了诗友会:“没有想到年老了还有这样的机会,让精神生活得到满足。”
向维智感慨地说,30余年来,这群老人以诗歌称颂党的利国利民政策,以诗词讴歌新时代、新生活,以诗歌赞扬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山水景物等。
2017年,诗刊还增设琴台新诗、校园吟咏、乡贤遗韵等新的诗歌版块,总版块也增加到12个。“琴台新诗主要鼓励多类型的诗歌体裁创作;校园吟咏是专门为中小学生而开设,希望在校园中发现诗歌人才;乡贤遗韵主要用来推广南部的传统诗词文化。”向维智说,诗刊的每个版块设定了主题内容,满足大家用自己的视角和风格,传递对生活的感悟。
“未来想把诗刊办得越来越好,吸纳更多的诗友和诗歌爱好者投稿。调动更多群众都来参加诗友会。”向维智说,建设“书香南部”,人人有责,这也是他们的奋斗目标。
新闻推荐
为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
南部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南部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