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锐峰 白刚
3月14日晚8时,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栏目播出了时长30分钟的特别节目《摘帽了———中国扶贫纪实三》,关注南部县脱贫摘帽成效。
节目播出后,南部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聚焦贫困之源精准发力
2月4日至2月8日,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栏目组走进南部县,深入到该县边远乡镇,实地采访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和当地采取的帮扶措施。
凤凰卫视记者王瑞雪深有感触地说,南部县成功摘帽的背后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的辛勤付出和群众的努力。
八尔湖镇纯阳山村村民姚素琼的脱贫故事颇具代表性。4年前,她和丈夫在外打工期间先后得病,丈夫脑出血后半身不遂,她被查出患有食道癌,夫妻俩不仅饱受病痛折磨,还要面对巨额医疗费带来的经济压力。为了治病,他们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还欠下了数万元债务。2016年1月,姚素琼病情复发,到县医院住院,住院费花了9000多元,出院时一结算,自己只掏了几百元。2016年7月,村里要建脱贫奔康产业园,姚素琼从银行申请了政府贴息贷款5万元,入股一个菇棚,一年下来收入可观。同时,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姚素琼家还盖起了80平方米的新房,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生活。
为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南部县筑牢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民政救助“三道防线”,实施城乡一体供水、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技术培训和医疗联合“三大工程”,建立了动态筛查、定期巡诊和长效便民“三大机制”,对确定的12080名特困供养人员、26370名需要医疗救助兜底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全额资助;免除贫困群众在县内医疗机构的住院门槛费;县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达到92%,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的新农合报销比例达到95%。
聚焦产业发展精准扶持
如何保障贫困户有持续稳定收入?南部县按照“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脱贫思路,出真招、求实效,坚持不懈实施分户规划,全面发展“四小工程”,推进“五方联盟”产业发展模式,做活了农民稳定增收的大文章。
“有针对性地对贫困户进行脱贫规划,发展小买卖、小庭院、小养殖、小作坊‘四小工程\’,鼓励和支持贫困户销售农产品或经营小商品直销店,种植蔬菜等,开展生态水产、林下养殖及土特产加工等,这是我们以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解决贫困群众‘增收难\’的措施。”该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南部县已建成脆香甜柚、柑橘、食用菌、肉鸡等脱贫奔康产业园358个,覆盖了所有贫困村,既让贫困群众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也解决了当地群众就近就业的问题。
为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渠道不宽、岗位不稳、收入不高”的问题,该县充分整合资源,创新开发就业机会,搭建起外出就业、就近就业的“外联内引”就业平台。以驻外商会为纽带,在15个南部驻外商会分别成立就业扶贫办公室,通过QQ群、微信群等方式每周发布一次信息、每月开展一次招聘、每季度举办一次回乡招募,帮助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327人。在县内企业设立“扶贫车间”28个、“扶贫班组”19个,通过举办送岗下乡、专场招聘等活动,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1996人。
聚焦民生改善精准施策
2015年以来,南部县投资8.8亿元,实施农村交通路网建设,全县100%的村、85%的组、75%的农户家都通上了水泥路。
“脱贫攻坚为村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条件极大改善,村级产业逐渐成形,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定水镇郑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魏东岳说,通过持续不断的民生投入和文化体育工程建设,如今,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
该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以来,该县把脱贫攻坚作为事关民生的头号工程来办,加大对贫困地区群众就业、医疗卫生、交通通信、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夯实贫困群众的脱贫基础,全力打破阻碍贫困地区致富的瓶颈。
3年来,南部县脱贫9.5万余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7%。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整体脱贫才是底线。该县将坚持扶持对象、帮扶力量、帮扶政策、帮扶措施、帮扶责任“五个不变”,保证脱贫户稳定脱贫不返贫;坚持“三个持续”,持续壮大增收产业,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改善生产条件,保证未脱贫户如期脱贫不落下。
据了解,去年以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东方卫视等国内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南部县脱贫摘帽的经验做法。
新闻推荐
3年多来累计接听市民热线电话87.49万个,解决诉求35.67万件24365平台 服务群众“全天候”“零距离”
●张枥李果曹伯同自2014年5月成立以来,南部县24365市民生活全天候服务平台每天24小时不间断为群众提供各种服务。该服务平台先后获得“南充市巾帼文明岗”“南充市青年文明号”“四川省岗位学雷锋...
南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