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胡苗
11月上旬,国务院扶贫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全国2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广安市广安区位列其中。此前,省政府发布《关于批准南部县等5个县退出贫困县的通知》,批准广安市广安区、前锋区、华蓥市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广安市6个区市县就有半数告别贫困,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3个区市县实现“摘帽”,全市贫困人口从32.48万减少到11.98万,贫困发生率从8.9%下降至3.3%,让广安从“贫困样本”变为“脱贫标杆”,在全国全省树起了旗帜,立起了标杆,做出了示范。
决心矢志不渝
力度前所未有
雨天出门一身泥,土地瘠薄粮难种……是王加迁记忆中的丁坝村。年近7旬的王加迁和贫瘠的村庄一样,被沉重的贫困帽压了好多年。
2014年,位于广安区兴平镇的丁坝村被定为贫困村。透过这个普通村落,可以窥见广安市脱贫攻坚任务的艰难。地处秦巴山区和革命老区的广安,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2014年,全市共有贫困村820个、贫困人口32.48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如今,丁坝村已大变样:昔日荒芜的山梁焕发生机,柏油公路通村达户,产业基地里满是忙碌的身影,村民们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王加迁摘了“穷帽”,住进了“新家”,日子越过越红火。丁坝村与广安区所有贫困村一起,拔了“贫根”,摘了“穷帽”。
变化缘于决心和力度。市委市政府采取“挂图作战、倒列清单”等办法,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分解到县到村,把减贫任务落实到户到人。市县乡党政主要领导层层立下“军令状”,签订责任书。
领导力度达历史之最。广安市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并从市级部门抽调16名后备干部或精干力量集中办公。各区市县层层成立“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格局。
上行则下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研究、带头联系、带头调研、带头督导;区市县(园区)、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也冲锋在一线,现场督促指导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层层强力督导。每天一督查、一例会,每周一通报、一整改,每月一推进、一报表,“六个一”推进机制,倒逼各地落实脱贫攻坚任务。
举措精确制导
手段不断出新
11月24日一早,前锋区龙塘街道办事处黄锋村村民陈本位,又在自家院子里忙活了起来。
今年73岁的陈本位三个女儿均远嫁他乡,家中只有她和盲人老伴。“在政府的帮助下,我通过养鸡鸭、种菜,去年收入近万元。”在陈本位看来,顺利实现脱贫致富,与一本小册子密不可分。
陈本位口中的“小册子”,是《广安市***痕迹管理记录簿》。翻阅册子,陈本位家的每一项帮扶资金和项目都有详细记录。事实上,这个记录簿并非陈本位独有。2016年,广安市在全省率先建立***痕迹“全程纪实”制度,全面推行痕迹化管理模式,杜绝“数字脱贫”现象。
痕迹管理仅是广安市创新推出的“全程纪实”模式之一。在痕迹管理记录簿的基础上,广安市还以扶贫手册、二维码识别管理平台、***APP为核心内容,深度链接“互联网+”,利用大数据实现***、动态管理,形成市县乡村户“五位一体”痕迹管理体系,实现帮扶措施可追溯、可查询、可评价、可问责。
(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高林阳)11月5日至7日,四川卫视以《南部摘帽记》为题,连续3期报道了南部县大堰乡纯阳山村贫困群众脱贫的故事。据了解,《南部摘帽记》由四川电视台特派摄制组实地蹲点拍摄,历时1年之久,真实记...
南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