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枥 李果 曹伯同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南部县重点抓好贫困群众“收入从何来”“增收能稳定”等关键环节,努力让贫困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腰杆子硬起来,走出一条就业带动脱贫奔康的路子。
“三个一”培养计划 斩断穷根
“儿子春节后就去打工了,学的装修,现在一个月有三四千元。”7月17日,东坝镇杨家坝村贫困群众宋天强拿着儿子刚寄回家的钱,心情有些激动,“我们老两口身体不好,孙子在上学,就盼着儿子能挣点钱,让家里日子好过点儿。”宋天强说,由于缺技术,儿子以前只能下苦力,既辛苦,收入也不高,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村里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和宋德雄本人的意愿,对他开展了装潢装修技能培训,并为他推荐了就业岗位。”杨家坝村党支部书记周映刚告诉记者,去年以来,通过对贫困家庭开展转移就业培训,帮助该村30余名贫困群众掌握了专业技能,找到了稳定工作。
“根据贫困群众意愿,实施‘三个一\’培养计划,力促‘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增收一人、脱贫一户\’。”该县就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中,该县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工程”,对具备条件的贫困家庭积极开展转移就业培训,帮助2.4万户有劳力的贫困户分别培养1名劳务致富能人。通过劳务输出,让9400余户贫困户通过务工实现增收。
在贫困群众周春花眼里,技能培训是帮助她脱贫致富的实实在在的举措。“6月底,我参加了镇上举办的缝纫机技术专题培训,多了一项谋生技能。”周春花说,她还要继续提高技能,吃上“技术饭”。
“今后,我们还将开设小家禽养殖、中药材种植等种养实用技能培训,刺绣、竹编、木匠等传统技能培训,以及汽修、数控、厨师等职业培训,让贫困群众免费学到更多技能。”该县就业局相关负责人说,2016年以来,该县全面实施“就业培训工程”,以贫困村为单位开办“农民学校”,在贫困家庭中开展种养技术培训,为1.1万户贫困户每户培养1名技术明白人。
据介绍,该县还大力实施“助学解困”工程,通过设立红电助学基金和开展政府、社会教育助学等方式,为有条件的贫困户每户培养1名以上大中专学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目前,已严格按政策兑现各阶段、各年级贫困学生的各类补助,确保98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无一人因贫困而辍学。该县还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发挥在外乡友、成功人士的人脉优势,在15个驻外商会,通过“1+1”对口帮扶和“点对点”劳务输出,累计开展招聘会22场,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300余人。
“四小工程” 解决短期增收难
当天,楠木镇金石村贫困群众何永茂正在给柑橘树疏果修枝。尽管累得满头大汗,但他脸上尽是开心的笑容。靠着这些柑橘树,他今年的收入又要增加3000余元。
“从最初的小养殖,到现在的小庭院,搞的种类多了,收入也不断增加。”谈及自家发展的增收产业,何永茂津津乐道,“感激政府出台这么好的扶贫政策,帮助我养了4头猪、50多只小家禽,现在还栽植了1亩多柑橘树,今年所有收入加起来将近1万元。”
金石村“第一书记”郭宗璇告诉记者,为帮助贫困户解决短期增收问题,2014年以来,该县创新提出发展小买卖、小庭院、小养殖、小作坊“四小工程”,并根据贫困户自身意愿及家庭实际,因户施策,规划引导和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小商品零售业,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有一个致富项目。
据介绍,为充分调动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防止个别贫困户“只要钱、不做事”,金石村按照“种养结合、长短结合”的原则,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鼓励农户积极发展“四小工程”,近3年成功减贫87户、353人。该村还充分利用房前屋后、耕地、坡地等,按照“党支部+业主+农户”的模式,成片发展果桑产业园、柑橘产业园、青皮脆李产业园三大产业园,通过规模发展、全域覆盖,带动群众自主发展种养业,既建起了全村稳定脱贫的根本支柱,也实现了分户产业遍地开花。
“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该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为让有条件的贫困户至少有一个短期增收的门路,该县全面发展短期有收益、长期可致富的“四小工程”,解决增收难。
“‘四小工程\’既是解决贫困户当前有收入的‘短平快\’项目,也能长远发挥支撑效应。”该负责人介绍说,在实施“四小工程”过程中,该县探索出“统一”运行模式,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提供种苗、统一品牌包装、统一平台销售”,引导和帮助贫困户发展水产养殖、林下养殖等1.2万户,为1800户贫困户规划发展果蔬种植,帮助1600余户贫困户发展土特产品加工,建成小果园、小菜园、小林园等16.2万亩,“四小工程”收入成为贫困群众如期脱贫的主要收入。
“五方联盟” 确保长期增收
位于大堰乡纯阳山村半山腰的脱贫奔康(食用菌)农民产业园里,一个个食用菌种植大棚格外惹人注目。大棚内,贫困群众汪学超正在采摘双孢菇。
“有了产业园,不但能稳定脱贫,还能长期增收。”据汪学超介绍,去年7月,得知该村要建脱贫奔康产业园后,根据相关扶贫政策,他从银行贷款5万元入股产业园。如今,他不仅成为园区的股东,还负责大棚的日常管理,收入节节攀升。
对于现在的生活,汪学超十分满意。他给记者细算了一笔账:在产业园打工加分红收入一年有1.25万元,小养殖收入3000多元,国家各类补贴3400多元,一家人年收入超过了1.89万元。“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我家终于摆脱了贫困,日子也越来越好。”汪学超说。
该村“第一书记”魏小洁告诉记者,去年7月中旬,在市、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该村引进食用菌加工企业森肽集团,吸纳全村27户贫困户入股,组建纯阳山脱贫奔康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起脱贫奔康(食用菌)农民产业园。现在,园区共有16个大棚,15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入园务工,12户举家外出或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入股分红,既解决了贫困户短期增收问题,又为贫困户奔康找到了出路。
大堰乡封坎庙村采取“龙头企业引领、贫困户抱团致富”的模式,引进温氏集团建设脱贫奔康(家禽)产业园,吸引45户贫困户入股,在封坎庙村、张家坝村建起肉鸡养殖大棚7个、9000平方米,帮助贫困户实现每年保底分红2万元以上。“贫困户以扶贫贴息贷款入股,负责日常的养殖管理。企业则产销包干,保障了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该村“第一书记”李翼宏说。
据介绍,为让有条件的贫困户至少有一个脱贫奔康的“靠山”,南部县紧紧抓住产业增收这个核心,按照“信贷跟着社员走、社员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模式,探索并建立起了“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民群众+金融机构+保险公司”的“五方联盟”产业发展机制。贫困户在得到金融机构提供的产业发展“第一桶金”后,由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采取尽量全覆盖的方式吸纳有条件的贫困户以土地、资金等方式加入,在保证利润“兜底”的前提下,实行按股分红、稳定增收。同时动员入股贫困户积极参保,保证受灾时有保险“埋单”,解决了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
据了解,按照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领办、贫困户入股、金融贷款支持、保险公司跟进的方式。目前,该县已建设以食用菌、肉鸡、果药、水产等为主,覆盖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脱贫奔康产业园206个,集中建成蚕桑和速生林、脆香甜柚、有机鱼三大脱贫奔康产业片,让贫困群众当年增收有了项目,长远致富得到保障。
◆相关链接
数据看成效
对具备条件的贫困家庭积极开展转移就业培训,帮助2.4万户有劳力的贫困户分别培养1名劳务致富能人。通过劳务输出,让9400余户贫困户通过务工实现增收。 为1.1万户贫困户每户培养1名技术明白人。在
15个驻外商会,通过“1+1”对口帮扶和“点对点”劳务输出,累计开展招
聘会22场,提供岗位6000余个,完成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300余人;
通过实施“四小工程”,近3年成功减贫87户、353人。引导和帮助贫困户发展水产养殖、林下养殖等1.2万户,为1800户贫困户规划发展果蔬种植,帮助1600余户贫困户发展土特产品加工,建成小果园、小菜园、小林园等16.2万亩;
实施“五方联盟”机制,建设以食用菌、肉鸡、果药、水产等为主,覆盖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脱贫奔康产业园206个,集中建成蚕桑和速生林、脆香甜柚、有机鱼三大脱贫奔康产业片。
新闻推荐
(曹伯同)7月4日,记者在南部县中心乡漏米岩村看到,几名村民正在往鱼塘里投放鱼苗,昔日的穷山村已经变了样。漏米岩村的变化得益于该村的乡友何平。何平因为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就到成都打工创业,如...
南部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南部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