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彦奎 曹伯同
32年前,南部县南隆镇袁家桥村村民宋仕强便离开家乡外出打拼,凭着踏实苦干闯出一条出路。如今,他回村创办起自己的企业,成为村里有名的“致富能人”,并先后捐款40余万元用于村子的发展。6月27日,记者来到袁家桥村,了解宋仕强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
“走”出来的路
当天,记者走进袁家桥村,只见蜿蜒曲折的水泥道路通往家家户户。“过去,村里就几条毛坯路,还没有全部连通。”回想起村里以前的交通状况,村民周德文连连感慨。
2014年初,返乡创业的宋仕强背着矿泉水和干粮,夹着一卷图纸,在荆棘丛生的山林中跑了半个月,一次次完善线路规划。随后,他把自家两亩多好田好地全部拿出来,赔给修路占地的群众。宋仕强一遍遍给群众讲解修路的必要性,如此反复1个多月,终于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
为减小支出,尽快打通连接邻村的近两公里断头路,宋仕强捐款12.5万余元,并承担了近万元的机械费用。在工地上,宋仕强不仅担任监督员,还当工人,搬运水泥、清理土石,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路终于通了。
“熬”出来的水
村民周德华对村里“用水难”印象特别深:吃水贵如油,用水家家愁,挑水来做饭,无水来浇田。因为缺水,袁家桥村大多数家庭都靠挑水煮饭。
“供水管网铺设到了村口,但就进不了村。堰塘就在村里,但就存不了水。”宋仕强暗暗定下目标,他要让家家户户都吃上自来水。
自来水管网安装线路长,个别村民阻工扰工,堵水坝、山平塘等修缮资金缺口大,怎么办?宋仕强下定决心:有矛盾就解决,没有钱自己垫,一定要让群众吃上自来水。
很快,宋仕强找来了机械设备,组织村干部全部投入到村子的饮用水工程中。“管网就这样安装一段、停一段。不论天晴下雨,只要村民有意见就到施工现场,当面解决问题。”村文书周德平说,那几个月,大家没日没夜地熬,最终水通了。
看着自来水接进了村里,堵水坝、山平塘关满了水,袁家桥的村民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如今,袁家桥村全面实施了“自来水入户工程”。周德华握着宋仕强的手说:“做梦都没想到,龙头一开水就来,我家水桶从此‘下岗\’了!”
“跑”出来的产业
袁家桥村紧邻国道212线,产业发展迟迟不见起色,村民们守着土地挣不到钱,不少人选择了外出打工。
“要通过发展产业来带动脱贫,摸索出适合袁家桥村的脱贫之路。”2014年,宋仕强曾在村民大会上这样表态。但在袁家桥村发展产业过程中,宋仕强一路走来并不容易。
“村里几次发展产业都以失败告终,村民经不起折腾,也经不起失败。”宋仕强告诉记者,村民都不想搞产业、不愿搞产业。
“要帮群众找回信心,就要选准大家认可的对路产业。”宋仕强自掏腰包跑遍了德阳、绵阳、成都等地,只要发现好项目,就立即组织村组干部及村民代表前往考察学习。
“村民不接受的,我们不引进;大家有顾虑的,我们不考虑。”宋仕强介绍,本着自愿有益的原则,今年4月,该村确定发展中药材种植,并由他个人注资200万元,11户贫困户以小额信贷筹资50余万元,成立鑫億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我出资加入合作社,一来补足群众资金不足的缺口,二来是提振群众的信心。”宋仕强说,现在村里还有40多户群众打算加入合作社。按计划,该村将以“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对贫困户实行保底分红,鼓励非贫困户自愿出资,实现风险共担。
目前,袁家桥村正对流转的30余亩土地实施场平和大棚建设,届时将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增收近万元。
“村里正在对接业主,进行整村打包开发,基本意向是搞生态观光农业,打造‘绿色有机\’品牌。”看着眼前繁忙的建设场景,宋仕强说,他将在产业带动脱贫方面狠下工夫,带领村民共奔小康路。
新闻推荐
石墩河镇迴龙寺村贫困户加入“文创协会”,发展绿植盆景产业。.贫困户从扶贫互助协会贷出3万元资金,加入合作社及产业园区发展产业。县人社局、农业局在岳坝镇草林村开展养蜂技术培训。...
南部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南部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