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arget="_blank">●张枥 李果 曹伯同
宽敞的柏油路盘绕山间,农家小院修葺一新,池塘里的荷叶随风摇曳……初秋时节,记者在南部县大堰乡封坎庙村看到,这个曾经贫困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夯实基础断“穷根”
封坎庙村地处南部县最南端、毗邻西充,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是八尔湖库区的重淹区。
“今天是驻村的第二天。昨晚,村里又下了一夜的雨,终于体会到走泥巴路的恼火,皮鞋已经被拔得掉底了,裤腿上全是泥浆子,有的路段一脚踩下去都难拔出来……”9月20日,记者在该村“第一书记”李翼宏的《驻村日记》上看到,这是他刚刚上任时写下的一段文字。时隔一年,记者在该村看到,如今的村道路平坦、干净、宽阔,不时有小汽车、三轮车、摩托车等穿梭其间。
去年以来,李翼宏积极联系县、乡两级政府,开展村级道路建设项目争引和协调工作,召集村“两委”和全体村民开会,共同商讨修路事宜,形成了具体施工方案和管理办法,并与村民集体协商,募集资金为全村铺设柏油路2公里,打通产业环线4.5公里、新建入户道路2.5公里。今年6月底,全村5个组的“户户通”路网体系全部完成。
当天,当记者行至该村赵家湾时,被一排崭新的川北民居吸引了眼球。“没想到都一把年纪了,还能住进这样敞亮的新房。”贫困户杨国英说,以前的房子年久失修,成为危房,不宜居住。今年,该县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后,乡、村干部多次来他家宣传政策、制订建房方案,让他自主自愿选择,并按全县统一标准实施,帮助他新建房子,解决了住房问题。据了解,目前,该村1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已完成7户,9户C级、D级危房改造已完工6户,9月底前可全部入住。
记者在该村1组的公路边看到,一口蓄水池整治一新,村民黄宗炳正在这里放养家禽,他告诉记者,今年村上共新修、维修蓄水池4口,其中,蓄水量最大的达1.7万立方米。与此同时,为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该村还于去年11月中旬完成占地720余平方米的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建设,设有休闲座椅、乒乓球台、篮球场、健身器材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给村民生活带来便利,而且增添了大家搞建设的热情和干劲。”李翼宏说,目前,村民的住房、水、电、路等问题已基本解决,消除了贫困群众的后顾之忧,让大家能专心搞产业、谋致富。
产业培育摘“穷帽”
“封坎庙村耕地稀缺,村民想‘摘穷帽\’却面临着‘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的难题,唯一的办法就是走‘长短结合、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路子。”李翼宏说,基于发展大规模种植业有所限制的村情,他和村干部探索出了转变生产方式的新路子。据介绍,通过多次与村民讨论、协商,村“两委”确定将养鸡、种植白芨、栽植脆香甜柚等作为长效支柱产业发展,并把小养殖、小庭院、小买卖、小作坊的“四小”工程,作为帮助村民短期快速增收的途径。
“林下套种白芨,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兼具生态和经济双重价值。粗略估算了一下,2亩地一年大概能增收4000余元。”代芝健是今年拟脱贫的贫困户之一,他对村上采取“公司+贫困户”模式,引进昆明商会发展白芨产业,建成200余亩“果套药”种植示范片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同时还参加了以温氏集团为依托的家禽养殖合作社,预计户均年增收1万余元。
在发展长效支柱产业中,该村还采取“村支部+专合社+贫困户”的模式,分别成立“封坎庙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封坎庙村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脆香甜柚360亩、桃树180亩、莲藕120亩,投放鱼苗1000公斤,促进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同步增收。
“群众有想法,干部想办法。”李翼宏告诉记者,目前,该村根据贫困户意愿和实际村情,引进、组建了龙头企业、种养专业合作社4个,全村23户贫困户、81人全部入社。
随着长短产业的快速推进,今年,该村人均年收入将达到7200元,19户贫困户、69人将完成脱贫,整村出列目标可顺利完成。
文明村风鼓后劲
“勤劳致富光荣,懒惰致贫可耻”,一走进封坎庙村,就能看到这样的标语。“我们坚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观点,激发群众积极主动脱贫的意识。”李翼宏说,到村以来,他每次在村民大会上都要向村民传达这样一个理念。
“我也经常思考,如何根除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激发其内生动力,激励他们战胜贫穷的决心和勇气,积极寻找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方法,例如:党员示范带动、积极分子示范引领、入户夜访等等。”带着对贫困户如何脱贫的思考,李翼宏在他的工作日志中这样写道,也这样做着。
在李翼宏和村组干部的鼓励和帮扶下,该村许多贫困户对自主脱贫“摘穷帽”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村民代芝鲜一家就是村干部们津津乐道的“积极分子”。
当天,记者和村干部一道来到代芝鲜家时,夫妻二人刚刚从庄稼地里回来,还没来得及喝口水,便忙着要打扫清洁。“家贫心不贫。”代芝鲜说,一家人的脱贫决心,看环境卫生就能知道大概了。
今年57岁的代芝鲜体弱多病,每年医药费至少要花两三千元,他54岁的妻子患有慢性病,不能干重体力的农活,儿子也因病去世。一家人既缺少收入来源,还欠下了巨额的债务,更承受着丧子的沉重打击。
在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李翼宏联系相关部门为其规划栽植了2.7亩脆香甜柚,还支持他参加了温氏托管养殖。受到鼓励后,代芝鲜将养鸡的数量增加到了50只,还修整了圈舍,在家里饲养了2头猪,一家人的年收入有望超过2万元。
“有人帮你当然好,但关键还是要靠自己。”享受到了帮扶政策,代芝鲜夫妻二人在感激村干部及帮扶单位的帮扶之外,还信心十足地说,“贫穷不是光彩的事,我要自力更生,尽早甩掉‘穷帽子\’。”
据了解,随着该村大力开展新风民俗培育,持续开展感恩、法纪、习惯、风气、和自尊“五大教育”活动,如今,该村的贫困户心态悄然发生了改变,包括代芝鲜在内的23户贫困户都表现出“我要发展”的主动干事热情。
■相关新闻
四川卫视聚焦南部脱贫攻坚工作
(王林均)9月18日至20日,四川卫视新闻栏目摄制组一行来到南部县大堰、升水、兴盛等乡镇,采访报道该县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大堰乡封坎庙村易地扶贫搬迁户戴光富不久前刚刚搬进新房,新添置的桌子、椅子等家具上面一尘不染,厨房内燃气灶、冰箱等现代化厨房用具也一应俱全。“真没想到我们能够这么快就告别危旧房,还能像城里人一样用上天然气。”戴光富告诉记者,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他家没花一分钱就住上了新房,水、电、路等完善的配套设施让他感觉现在的生活比城里人还好。
戴光富说,解决了住房问题,他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在村里的帮助下发展种养业,让自己的腰包鼓起来,日子过得红火起来。
在为期3天的采访中,摄制组一行还先后到该县大堰乡纯阳山村、兴盛乡凿子坝村等地,采访当地贫困群众或依托脱贫奔康产业园,或自力更生发展种养业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事迹。每到一处,贫困山区旧貌换新颜,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脱贫奔康,都给摄制组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了解,四川卫视本次对南部的采访报道,是该台“脱贫攻坚·摘帽记”系列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县的采访将持续到年底。
新闻推荐
今秋以来,南部县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扎实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确保青少年法治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一是赠送一批法律书籍。由县司法局牵头,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