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陆待君 摄
">
本报记者陆待君 摄
" target="_blank">
本报记者陆待君 摄
">
本报记者陆待君 摄
" target="_blank">■全市8000多名干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大力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今年以来,全市已投入财政资金4.5亿元,整合项目资金31.6亿元用于脱贫攻坚。截至目前,全市已减贫69384人。
■探索出了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专合社组织“五方联动”产业扶贫新机制,走出了“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产业扶贫新路子,共建立258个脱贫奔康产业园,带动贫困户1.5万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
■建立“三个一”调度推进机制和“三个一”督导暗访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一月一调度,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一周一调度,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包括“第一书记”一天一调度,层层压紧压实责任。
●本报记者 张德利
初秋时节的南充大地,骄阳似火,暑气蒸人。
尽管“秋老虎”来得之猛,可人们对脱贫攻坚的热情丝毫未减,呈现出全民参与、多方联动,打总体战的新局面。
走进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村,但见一条条乡村公路环绕整个产业带,一座座经过易地扶贫搬迁和“五改三建”后的川北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条条水渠宛若毛细血管通向老百姓的田间地头,果园、养殖场、鱼塘一片连一片……不到一年时间,变化的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群众对摘下“穷帽子”、戴上“富帽子”充满信心。
安溪潮村的变化,仅仅是南充市决战全胜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坚持一切围着脱贫转、一切扭着脱贫干、一切盯着脱贫看,推动形成多点发力、众志成城的决战态势
脱贫攻坚已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关键时刻,南充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决战决胜!决战全胜!
锁定三大目标任务:今年南部和蓬安两个贫困县“摘帽”、317个贫困村出列、13.6万贫困人口脱贫。
对照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全市上下一切围着脱贫转、一切扭着脱贫干、一切盯着脱贫看,推动形成了众志成城、背水一战、攻坚拔寨的决战态势。
数据更具说服力:今年以来,全市已投入财政资金4.5亿元,整合项目资金31.6亿元用于脱贫攻坚。截至目前,全市已减贫69384人。
南充作为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贫困面宽、量大、程度深,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南充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特别是省委书记王东明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举全市之力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南充脱贫攻坚要在全省作出示范、走在前列。”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南充市仪陇县督导脱贫攻坚时,对南充提出更高的要求。按照这一要求,市委、市政府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大力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生态扶贫。
脱贫攻坚,博的是实干,拼的是落实。“指挥员”靠前指挥,“尖兵”下沉一线,农牧业专家向贫困村“集结”。
去年仲春时节,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村、马鞍镇险岩村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亲人们”。驻村帮扶领导来了、帮扶单位来了、“第一书记”来了、农业技术员来了、畜牧专家来了,龙头企业领军人物也来了……他们立下军令状:不脱贫、不脱钩!不致富、不回家!
随着“五个一”帮扶机制的落地落实,全市8000多名干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他们没日没夜地干、披星戴月地干,实现了扶贫项目的快速推进。
安溪潮村村民谭信显告诉记者,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起来了、危旧房屋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已经实施完了、公路通到了村组、便民路通到了户,低保政策兜底和教育医疗保障等惠民政策一一兑现落实……一件件实事办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干部带领干,群众跟着干。在安溪潮村,无论是修路、架桥、治水兴水,还是搞产业基地,当地农民纷纷投工投劳,甚至以资金、土地入股,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实现了“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
强产业、助民富。四川绿科禽业在安溪潮村投资建设蛋鸡养殖脱贫奔康产业园,吸收48户贫困户入园参与蛋鸡养殖,户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至7万元,当地10多名贫困农民进入园区务工,年务工收入达到3万元。当地村民自豪地说,有了龙头企业,我们不仅在园区务工有稳定收入,而且还有土地租金和二次返利,今年就可以甩掉“穷帽子”、戴上“富帽子”。
南充市委书记、市长宋朝华的办公室里挂有两张作战图,一张是脱贫攻坚图,另一张是项目攻坚图,将脱贫攻坚、项目攻坚作为两场战役来打。市、县、乡三级层层“挂图作战”,对照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一项一项地推进。每一个季度现场推进脱贫攻坚,今年以来已开展两次全市性的脱贫攻坚大拉练。特别是最近结合市委五届十三次全会,分4个组对全市脱贫攻坚推进情况进行了现场拉练、现场观摩、现场验收,形成了“比学赶超、你追我赶”的决战攻势。
突出问题导向,重在查漏补缺。宋朝华履新不到1个月,就3次深入仪陇、蓬安、南部督导脱贫攻坚,冒着高温酷暑,进村入户摸实情,检查项目进度,查找突出问题,要求对推进过程中的困难问题、难点瓶颈建立台账、列出清单、逐一销号,确保事事有成效、天天有进度。
建立严格的督查考核机制,坚持天天盘点、天天通报,压力传导、倒逼进度,形成了“水紧鱼跳”的攻坚氛围。
“再大的压力、再大的困难,这项工作必须往前推,等不得、慢不得、拖不得啊!”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党支部书记张寿伯感受颇深。他告诉记者,50天时间建起了食用菌大棚,30天时间修建一条通村水泥路,不到半个月就建起一口山平塘。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十万火急的关键阶段,非常之时,必须采取非常之举。南充市委明确要求,从7月份开始,全市各级干部暂停一般性休假请假、暂停一般性学习培训、暂停一般性外出考察,集中时间、集中心思、集中力量决战脱贫攻坚。
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抓手,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思路,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确保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当家产业
向贫困宣战!核心之要义———兴产业,断“穷根”!
如何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始终把产业支撑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中之重,下决心培育老百姓当家产业!”宋朝华下基层调研讲得最多的是引进龙头企业和培育更多的致富能人,这样才能实现老百姓持续增收,才能确保今年脱贫“三大任务”首战首胜、首战必胜、首战全胜。
机制创新,点石成金。南充在推进脱贫奔康产业园的实践中,探索出了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专合社组织“五方联动”产业扶贫新机制,走出了“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产业扶贫新路子,目前全市已建立258个脱贫奔康产业园,带动贫困户1.5万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以上。
一个个脱贫奔康产业园的强势崛起,不仅激活农村要素资源的有效流动,更重要的是生产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破解了贫困户想致富无门路、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无胆量的“五无难题”。
一塘塘的荷花惹人眼球,往池塘边一站,就被那沁人心脾的花香所陶醉。南部县大堰乡封坎庙村村民杨国英、代芝良指着家门口几百亩荷塘说,这是南部县实施的产业扶贫建设的莲藕基地。
“发展莲藕的经济价值极高。”当地村干部告诉记者,莲藕、莲子、荷叶茶、藕粉、莲芯等农产品市面价格都看好,而到了荷花盛开的季节,有不少游客前来观光,与八尔滩湖风景区形成了互动效应,带动了周边20多户农民发展乡村农家乐,有40多户农民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参与脱贫奔康产业园莲藕基地建设,户均增收3万多元。
在封坎庙村采访,这里不仅成片发展了莲藕产业基地,而且依托温氏集团组建了家禽养殖合作社,建立了脱贫奔康产业园(家禽)养殖小区,3个大棚吸引20户贫困户参与肉鸡养殖。南部县大力推进脱贫奔康产业园,是南充推进产业扶贫的一个真实写照。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财富。南充在推进脱贫奔康产业园时,秉承“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集约发展”的理念,从源头上有效避免产业“同质化”“雷同化”。
事实也是如此,南充市在推进产业园建设中,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思路,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同时,整合政府资本、社会资本、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在每一个贫困村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确保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
因地制宜建园区,尊重农民意愿选产业。南充用“五步工作法”推进产业园区建设。
第一步选产业:根据贫困村的自然条件和农民的种养习惯,召开院坝会,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把决定权交给群众。
第二步定规划:驻村工作组、村“两委”和帮扶部门、群众代表共同制定脱贫奔康农民产业园发展规划。(下转2版)
新闻推荐
南部县建兴镇小学校长王小梅深知,建兴小学必须走发展之路。为此,她和新的一届领导班子一起确立了“三年打基础,创新育人才”的办学思想,坚持“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树校、师资强校、严谨治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