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 曹伯同
从南部县城出发,沿嘉陵江南部段东南岸行驶20余公里,便到了该县石河镇。在这里,田园、屋舍、村庄错落有致,古树、古屋、古街韵味十足,驻留街边茶舍,品一碗甘洌的川茶、赏一段古朴的民俗,总能勾起人们记忆中深深的“乡愁”。
近年来,该镇依托嘉陵江打造江边风情小镇,把产业覆盖到农家,让曾经商贸兴盛的古镇繁华重现。
产业覆盖到农家
该镇红寺观村村民杨仕海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家2亩多“旱不能种、涝不见地”的河滩地居然能与现代农业结缘。“河滩地进行改造后,业主承包起来种植蔬菜,我们除了每年收取土地租金,还能在这里打工挣钱,更重要的是业主还支持村民学习种植技术,鼓励大家发展小规模蔬菜种植。”杨仕海兴奋地说,通过“土地租金+务工+蔬菜销售”模式,他家的年收入已经超过了3万元。
该镇农技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依托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近江临水等诸多优势,当地农民一年四季都能种植蔬菜,经济收入月月见效。
“现在,村民在业主的带动下发展小规模蔬菜种植,已经串起了促民增收的大产业。”该镇党委书记谢瑛说,下一步,该镇将以此为契机,沿江建设一个高标准、现代化的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归雁经济”促效益
该镇宝坪寺村村民李国明多年来一直在外地从事建筑行业,并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今年,他决定返乡创业,带动乡亲共同致富。这几天,他正忙着建设自己的种养基地。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每年回家,他都能看见家乡生态环境的明显变化,四季葱茏的松林沟保留着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成片的杨树林和点缀其间的农田、房舍,构成了江岸乡村的独有美景,让他十分留恋。
“我计划前期投资1000万元左右,进行耕地平整、草场建设、养殖基地建设以及部分景观打造,后期项目将向全村覆盖,带动农户抱团发展,进行玉米、水稻、油菜等作物的规模种植及川北风情村落打造。”李国明说,他计划将该村打造为休闲旅游区。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吸引‘归雁\’返乡创业的一张最美的名片。”谢瑛告诉记者,该镇距离县城较远、没有工业,发展曾一度滞后。近年来,该镇在嘉陵江沿线重点打造“绿色水岸长廊”,并组织镇、村干部主动和本地在外成功人士进行沟通和对接,吸引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她表示,镇上将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让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该镇独特的旅游资源,成为助农增收的品牌。
古镇焕发新活力
从前的石河场处于两溪交汇之地,溪水清澈,河底石床清晰可见,故得此名。石河场始建于宋真宗年间,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古镇。在最辉煌的时候,曾有160多家店铺,一户紧挨着一户,具有典型川北乡村古镇特色。
为更好地对古镇进行保护,该镇邀请专家对古建筑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保护措施和意见,并对姓氏资料、民间传说、传统习俗等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并整合各种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让古镇既保持朴素自然的原貌,又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该镇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秉着不大拆大建、修旧如初的原则,按照“全域规划、全域整治”的理念,对建造年代久的古屋,进行修补,对电线老化、杂乱等安全隐患进行清理,使古树、古街、古厝等古镇资源连成一体。
“我们将以点带面,再连成片,走出一条古镇发展的差异化之路,打造‘以水为脉\’的文化旅游‘慢生活\’特色小镇。”谢瑛介绍,该镇将在尊重历史文脉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串联古镇美食、江水、美丽乡村等资源,逐步规划将江水引入场镇,再现往日“两溪清水、直视无碍,河底石床、清晰可见,岸边垂柳、杨柳依依”的繁华而古朴的乡村古镇画卷,为古镇的旅游开发注入新活力。
新闻推荐
大型现代川剧《红盐》昨日举行启动仪式6月开排 《红盐》冲刺全国艺术大奖
●本报记者王萍今年4月底,南充市《红盐》成功入选文化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项目”,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的优秀剧本。5月9日上午,南充市文化艺术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川剧团(简称市川剧团)举行大型现代...
南部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南部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