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晓江
3月31日,南部县碑院镇林坝村村道路修建现场,不少留守妇女正一起劳作,有的挑混凝土、有的用锄头碎土、有的运输木板,时而传出阵阵笑声。去年9月,林坝村组建了一支由8名留守妇女组成的精准脱贫互助组,她们在生产上相互帮助、生活上相互扶持,为全村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妇女组团 发展果园
林坝村是国家级贫困村,整个村子沿着大山呈带状分布,山高坡陡,耕地面积少,自然条件差,全村180户745人,青壮年劳动力全部外出务工,不少妇女为照料子女和老人,选择留在家乡。
为切实解决农忙时节劳动力不足问题,调动村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林坝村“第一书记”张浩和村党支部书记胡宗勇组织村里的留守妇女成立了精准脱贫互助组,8名留守妇女自愿加入,她们中年龄最大的64岁、最小的45岁,通过抱团的形式,实现了在生产上相互帮助、生活上相互扶持、情感上相互依靠、安全上相互关照。
由于大量人员外出务工,林坝村150余亩土地撂荒。“林坝村本来耕地面积就少,而大量土地又被闲置,农民在土地上看不到生产效益。”张浩说,“开垦撂荒土地,发展产业,是林坝村脱贫措施之一。”
去年10月,开荒工作正式开始,村民在精准脱贫互助组“娘子军”的带领下,早出晚归,齐心协力,将一块块被杂草淹没的“好田好地”全部整理出来,前后用了近两个月时间。
然而开荒之前,也有部分村民不上心,“等、靠、要”思想严重。精准脱贫组的成员便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讲解产业发展前景。“现在发展产业不是传统的农业,是现代农业,市场前景好,县上有专家现场指导,技术不成问题。”精准脱贫互助组成员杨秀珍耐心地向5组村民胡华柏介绍村里的***政策。
“妇女同志都下地劳动,我一个大男人肯定不能偷懒。”通过互助组成员的积极宣传,胡华柏等村民渐渐打开了思路,读懂了政策,主动加入到开垦荒地的队伍中。
当天,在张浩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一大片种植着广柑的地里,70厘米高的广柑树苗整齐有序地排开。张浩告诉记者,以前地里杂草丛生,通过开荒、翻耕土地,种植果树,撂荒地又变成了经果林,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门路。
邻里互帮 村里互助
去年11月,村民胡宗柱和老伴在地里干农活时,被突然飞出来的马蜂蜇伤了头部,情况十分紧急。互助组组长胡玉华得知此事后,赶忙将胡宗柱送到县城的医院,并帮助办理了入院手续,互助组的其他几名成员轮流到医院照顾,直到老人平安出院。“儿女都在外地打工,老伴行动不便,在医院里都是胡玉华和互助组的成员跑前跑后,真的很感谢。”69岁的胡宗柱说起去年发生的事,对这支互助组竖起了大拇指。
“栽向日葵的时候,老公说回来帮我,我让他安心在外面上班,村里的姐妹可以互相帮忙。” (紧转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奎实习生刘旭)4月17日上午,南部县三官镇红岩村村民李仕富来到三官镇农村淘宝服务站,在站内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第一次在网上“赶集”,买了一口价格为208元的电饭锅。“没想到,我们这些老头子...
南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