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宏获得国际舟钓大赛冠军。
马晓宏参加世锦赛。
□特约通讯员 张枥 文/图
11月15日,第五届舟钓世锦赛在江苏常熟落下帷幕,中国运动员马晓宏凭借比赛最后一日钓获一尾115厘米长的鳡鱼,以总积分第一名的成绩夺得冠军。这是他继今年9月23日,夺得第三届中国升钟湖国际舟钓大奖赛冠军后,第二次夺得国际性大奖。
马晓宏成功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经历呢?近日,笔者采访了他的故事。
跟着父亲学钓鱼
1971年,马晓宏出生在成都市成华区一个工人家庭,父亲马敦全是一位木模工,业余最大的爱好就是到成都周边的水库钓鱼。那时,年幼的马晓宏相较两个哥哥体质较差,老爱生病,经常吃药,两三个月就要进医院一次。
父亲曾带上他四处求医问药,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后来,父亲听人说,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于是他每次钓鱼都把马晓宏带上,让他跟着跑前跑后。年幼的马晓宏对钓鱼没有兴趣。特别是鱼儿没有上钩时,父亲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的神情让他百思不解。他觉得父亲像在水边听课或者听故事,或者与鱼约会,总忍不住要问他:“你紧盯着水面不觉得累吗?钓鱼有什么好玩的啊?”
父亲告诉他,钓鱼是一项运动,整个过程充满了乐趣。等待鱼儿上钩的过程其实就是锻炼意志的过程,没有耐心等不到鱼,也钓不到鱼,性格浮躁,鱼儿比你还浮躁,也钓不到鱼。鱼儿上钩的过程就是人与鱼斗智的过程,紧张、刺激,充满着挑战。这个过程急于求成,就会饵脱鱼走,沉着冷静,鱼儿就会成为你的战利品。起竿的过程,就是你与鱼儿对话的过程,你能感受到鱼儿的力量,甚至能感受到它们的愤怒或者惊慌。父亲还告诉他,钓鱼是一个锤炼心智的活儿,如果忍受不住那份孤独,就很难钓得鱼儿。
长年累月跟着父亲钓鱼,马晓宏渐渐发现了钓鱼的乐趣。鱼儿要上钩时,鱼漂或沉或浮,或静或动,或被猛拽至水草深处,或如紧绷的弦一样一动也不动。那场景如同在表演水上芭蕾,如同强弓硬弩被拉弯,如同顽童在玩捉迷藏游戏。鱼儿的活动通过水波一圈圈扩散开来,一点一点传播出去,鱼的狡黠被钓鱼线放大再放大。每当这个时候,马晓宏总是忍不住在一旁拍着小手,大声提醒父亲快起竿。父亲却像资深的猎人一样,不动声色地观察着这一切,然后像与鱼儿拔河一样紧握鱼竿起竿拖拽。细细的鱼线将尖细的鱼竿几乎拉成了弯弓,鱼儿的挣扎、扭动让鱼线起伏跳跃,如同被拨动的琴弦,奏出了凯歌。
再后来,马晓宏跟着父亲出去钓鱼的时候,就缠着父亲要体验一把钓鱼的滋味。父亲拗不过他,特意制作了一个儿童鱼竿,让他也跟着垂钓。
马晓宏上小学后,父亲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父子俩常常在周末早上四点半就起床,然后骑上两三个小时的车到垂钓地点。日积月累,马晓宏钓鱼的经验丰富了,身体也一年比一年好起来。
独自进入高原垂钓
马晓宏钓鱼,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还锻炼了心智,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毕业,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父亲为了激励他继续努力,每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公布后,都会奖给他一个小小的渔具。
18岁那年,高考结束后,马晓宏向父亲要了2000元钱,准备独自进入高原垂钓。母亲有些不放心,父亲反倒安慰母亲说:“钓鱼人喜欢挑战!让他去高原试试吧,没事。”
父母同意后,马晓宏揣着2000元钱,坐着客车去高原。那一次,客车内的乘客大多是当地人,马晓宏拿出一包香烟,每人递上一支,然后与他们聊天,打听哪里有水库,哪里好钓鱼。当地人很热情,争着给他介绍情况。聊得兴起时,一个当地人拿出一瓶酒,大家就着酒瓶,你一口,我一口喝起来,那场面十分温馨,他们看起来亲如兄弟姊妹。
进入高原,山变得高大险峻起来,沿途可见潺潺溪流,马晓宏似乎已经感受到了溪水之下游弋着的鱼儿在向他招手。他跟大家聊得越来越欢,下车之后,才感觉有些头疼,而且晕乎乎的,很不舒服。马晓宏以为自己感冒了,住进当地人家后,当地人告诉,他的不适属于高原反应,不是感冒。马晓宏意识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自己一心想着钓鱼,所以在车上尽管有高原反应,但谈吐甚欢,因此感觉不明显。
第二天一早,马晓宏带上鱼竿到湍急的溪流边垂钓。他取出鱼竿,安上鱼饵,将鱼线放入溪水中,静等水下上演好戏。可是,他等了好久,水中都没有动静。难道自己判断错误,溪水之中没有鱼?马晓宏不相信这样的结果,他提起鱼竿,发现因为铅坠太轻的缘故,鱼钩早已被溪水冲走。如是几次之后,马晓宏有些心急了。他回想起车上侃大山时,当地人们介绍的以鹅卵石作铅坠钓鱼的情景,赶紧从溪水边捡起一些鹅卵石。
其实,鹅卵石作铅坠,非常讲究。流水中,流水力度大,一般铅坠根本固定不了鱼钩,需要两三斤重的鹅卵石来替代。鹅卵石作铅坠替代品,将它系在鱼线上时既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这样鱼儿在水下咬动鱼钩,它才会自动脱落不影响钓鱼人的判断。也就是说,鹅卵石铅坠,是一次性的舍弃坠,每次放钩入水都得系上另一块鹅卵石。马晓宏开始不会系鹅卵石,鱼儿脱钩而去的事频频发生。垂钓几天后,马晓宏积累了一些经验。他发现溪流中的鱼不像平原水库、池塘的鱼温顺,它们性子很躁,咬钩夺饵非常凶猛,它们特别喜欢吃昆虫,钓起它们来,斗智斗勇,显得有些“惊心动魄”。
一个月后,马晓宏积累了丰富的高原钓鱼经验,这为他以后走上职业钓鱼人的路奠定了基础。
钓鱼成为一种生活
马晓宏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企业工作,从事冶金方面的工作。企业工会每次组织的钓鱼比赛他总是拿到冠军。
像父亲一样,马晓宏工作之余,也喜欢外出钓鱼,足迹几乎遍布全川。他跟妻子牟晓红谈恋爱那阵,两人恋爱的地方不是在公园里,而是水边钓鱼场所,甚至妻子怀有身孕后,他还带着她一起去钓鱼。钓鱼时,夫妻两人基本上吃喝在水边,欢乐融融的场景让马晓宏至今记忆犹新。
31岁那年,马晓宏第一次接触到了路亚钓法。路亚,在垂钓界又称“水上高尔夫”,是国际最流行的垂钓方式。这种垂钓方式环保,抛投方式优雅,深受国外垂钓爱好者的喜爱。路亚钓法没有鱼漂和钓坠的概念,它并不是把路亚投进水中静待鱼儿上钩,而是要通过钓手操控竿子给予水中路亚不同的牵引与拖曳力道,使其在水中呈现种种类似逃窜、挣扎、痉挛等形态进而吸引目标鱼发动攻击。
凭着钓鱼人的直觉,马晓宏认为传统的钓鱼方式对环境的污染特别大,路亚钓法将会成为一种热潮,马晓宏开始学习路亚钓法。2007年,马晓宏辞去工作,经营起路亚会所,朝着职业钓手的方向发展。那时,国内路亚钓逐渐兴起,马晓宏像其他钓手一样,探索着路亚钓法。
2013年9月,南部县举办首届国际舟钓(路亚)比赛,作为职业钓手,马晓宏参加了这次比赛,这也是他第一次正式参加路亚钓比赛。马晓宏尽管10多年前就到升钟湖景区垂钓过,但是与国际高手竞技,他还是发现了差距所在。特别是澳大利亚选手的钓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很多人看来,钓鱼靠的是运气,而路亚却恰恰相反,它是一项集技巧、知识一体的运动,钓手必须具备丰富的力学、天文学、水文学、生物学等知识,必须有很好的操控舟艇的能力以及娴熟的起钓技巧。
第一次参加国际性的钓鱼大赛,马晓宏夺得了第三名。这以后,他几次参加了舟钓世锦赛,还跟着国外钓手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在2014年的中国升钟湖国际舟钓(路亚)大奖赛中,马晓宏继续抱着参与比赛、学习经验的态度,一边泛舟垂钓,一边跟随着国外选手观摩起鱼的技术要领。比赛间隙,他还主动同国外选手交流如何观察水文、鱼情等。通过近几年的参赛,马晓宏与国内外的顶尖钓手成了好朋友,他的路亚钓技也提高了很多。
两次夺得国际冠军
今年6月,首届全国钓鱼运动会暨第七届中国升钟湖钓鱼大奖赛报名工作启动后,马晓宏报名参赛。为了这次比赛,他做了精心的准备,从前期的实地查看到平时基本的训练,一刻也不敢放松。
9月19日一大早,马晓宏带着行李来到大赛组委会报到。他在查看鱼情的时候,发现距离禁钓区域约300米的地方有人在放生,距离较近的这片水域的鱼特别多,而且以鲶鱼为主。有了赛前充分的准备,他果断选择主攻八胡鲶鱼。比赛第一天,他钓起的一条2.78千克重的鲶鱼,成为当天比赛中最重的一条,也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比赛第二天,天上下着雨,天气发生变化,马晓宏改变战术,到大水面主攻重量小一些的“翘壳”、“红梢子”,结果收获3尾,一举夺冠。
今年9月22日,国内组建了第一支舟钓队,马晓宏加入其中,参加训练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11月10至15日,以中国垂钓鼻祖姜尚名字命名、位于江苏常熟的尚湖,迎来了第五届舟钓世界锦标赛,全世界20个国家和地区的48位参赛钓手参加比赛。
马晓宏观察发现尚湖的一些鱼都是为比赛投放的,攻击性并不是很强。摸清了鱼儿的习性,马晓宏连夜制定了战术,并为自己定制钓竿。以往舟钓马晓宏都是主动出击,这次他偏来个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赛前两天,他都没有斩获。马晓宏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战术。比赛最后一天,马晓宏斩获了115厘米长的鳡鱼,最后夺得冠军。这是中国队首次在卡亚克世界锦标赛上摘得冠军。
“钓鱼几乎成了我生活的全部。”马晓宏说,明年他还要参加国内外一些大赛,同时他还将到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垂钓,不断挑战自己的钓技。
新闻推荐
南部县通上火车本报讯12月30日下午,从重庆开往广元市的首列载客火车停靠在南部县站,这标志着南部县结束没有火车的历史。南部县升水镇临江坪村村民宋开勇说,今后坐火车到升钟湖景区垂钓和游玩的人将...
南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