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枥 李果曹伯同
近年来,南部县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加强“小农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三网同建” 促进城乡供水服务均等
12月1日,记者在该县楠木镇楠木水厂看到,水厂主体工程已建成。“这个水厂投入使用后,可解决楠木、长坪、碾盘等6个乡镇、77个村的3.6万余人安全饮水问题。”该水厂相关负责人介绍,厂区至各供水乡镇的供水管网已铺设完毕。
据该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县累计完成投资6.22亿元,实施“三网(田网、渠网、水网)同建”工程。依托嘉陵江、西河、升钟湖3大优质水源地,分区域建设6大制水工程,铺设9条连接乡镇的供水主管线,建成加压泵站17处、调蓄水池7个,通村入户管线达到610公里,集中供水系统覆盖57个乡镇的300个村,构建起城乡一体的集中供水网。
水质监测 确保饮用水达标
为解决水源水质问题,该县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打造点面结合的水源保护网,划定红岩子湖、升钟湖等饮用水源保护区41处,畜禽禁养区及限养区700余处,取缔划定区内的151处排污口、5处砂石堆码场,关停排污不达标的工业企业4家、养殖场3家、石材厂2家。
“规划建设的33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已建成8个。”该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定期打捞水生污染植物、水面漂浮物,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农村垃圾等措施,使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达到Ⅱ类以上标准。
“目前,我们正在完善覆盖全域的水质监测网,建成可检测‘42+6’项指标的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并同步建成集中供水工程水质检测室,对县内所有水厂的源水、出厂水、用户末梢水进行检测。”该负责人介绍,该县环保、水务、供排水公司“三方联动”,建立水源污染来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理、水厂应急处理“三位一体”的快速反应信息平台和保障体系,确保农村饮用水全面达标。全域灌溉 促进“小农水”效益倍增
11月27日,记者在该县火峰乡化林村看到,“哗哗”的流水顺着一排排沟渠流向了农田。“以前浇地特别麻烦,不仅要排队等抽水机,还要铺接水管,一亩地浇下来要大半天时间。”正在给土地浇水的村民陈育松对记者说:“现在浇水不再发愁了,灌溉渠就在地头,接上20多米水管,一会功夫就把一亩地浇透了,省时又省力。”
“我们坚持把水利兴县、水利富民作为涉农水利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该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连续7年实施的“小农水”重点县项目中,该县通过库塘池田互连、路堰渠管互通、集雨节灌互补的“全域灌溉”方式,充分释放“小农水”的“大水利”功效。据了解,该县在火峰、四龙、楠木等30个乡镇的146个村建成“小农水”示范区7个,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4万亩,新建及整治渠道1039.81公里,提高水利设施的覆盖面和渠道水利用率。同时,该县还新增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7.18万亩,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11.79万亩,“小农水”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662万公斤。在火峰、大堰等新村示范片配套实施“小农水”项目,建成14个川北新村和259个新村示范点,促进项目区向旅游区转变。
民建民管 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为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水利建设的激情与干劲,该县把小型水利项目建设交由群众自主实施。“建什么、怎么建、谁来建、如何管”等问题通过村“两委”会研究提议、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和村民大会决议,在征得85%以上村民同意后再进行项目实施。
针对项目建设质量、资金来源等问题,该县水务局加大质量监管力度和资金整合力度,通过建立施工单位自检、工程质量监理、项目领导负责、专家小组会审、部门跟踪审计、工程补助评级的“六位一体”质量管控体系,让职能部门、业主单位、村组代表“三方到场”,实现了政府、社会和群众“三方同步”监督。
对于群众要求实施的水利项目,该县整合国省项目资金,每年安排不低于15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兜底”,并强化民办公助,引导群众筹资筹劳,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多元投资合力,激发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和村组集体的参与积极性。
据介绍,该县分片区组建8个水务管理站,配备1500名村级水务员,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586个,推行“供水公司+片区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村用水户协会”的四级供水管理服务模式。
新闻推荐
本报讯(曹伯同)12月14日下午,由南部县老龄委、老体协举办的文艺展演活动在该县老体协文化活动中心举行,近200名老年人欢聚一堂,观看了演出。此次展演在舞蹈《中国美》中拉开序幕。随后,来自该...
南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