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 王林均
1992年,南部县石河镇村民邓海燕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走上了打工之路。打工期间,她通过函授学习取得大学文凭,并创建了自己的公司。2014年,事业有成的她回到农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发展养殖业。
邓海燕成功创业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12月15日,记者采访了她。
农家女自学获文凭
今年40岁的邓海燕是该县石河镇西坪寺村人。1992年,初中还未毕业的她因家境贫寒,不得不辍学。1年后,经朋友介绍,邓海燕来到成都一家制衣厂打工,月工资400元左右。
半年后,邓海燕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当时,我通过朋友认识了四川大学的一位老师,他劝我继续学习,通过函授取得大学文凭。”邓海燕说,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她当时对上大学根本没有信心。但是面对这样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她又不愿轻易放弃。在朋友的帮助下,她取得了入学资格,之后的4年时间里,她每天白天上班,晚上学习。为了节约开支,省出学费,那几年,她经常靠方便面或馒头充饥。
1997年,取得文秘专业大学本科文凭的邓海燕辞去制衣厂的工作,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广州找工作。
打工妹创业当老板
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大学文凭,邓海燕很快在广州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每个月除了3000多元的工资外,还有其他福利。
因为工作关系,邓海燕认识了很多做电子监控设备业务的朋友。“我们既有这方面的技术人员,又有稳定的客户资源,为什么不自己做呢?”邓海燕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2000年,邓海燕和几位朋友合伙注册了一家公司,从事电子监控设备的销售和安装。公司成立不到半个月,他们就接到了一笔20万元的业务。当年,公司盈利50万元。
2003年至2006年,邓海燕的公司每年利润都在600万元以上。2009年,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空间大幅下降,邓海燕请人打理公司,开始寻找新的发展项目。
2010年,邓海燕决定回乡创业,她陆续投资1000万元在南部县开了一家砂石厂。砂石厂的生意还不错,但赊账多、很辛苦。2013年8月,邓海燕将砂石厂转租给他人经营。
回乡养蟹带领乡亲共致富
2014年,邓海燕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决定到江苏学习大闸蟹养殖技术。同年3月,她以每亩500元的价格在石河镇玉台观村流转了500亩水田养殖水产品,并从浙江高薪聘请了技术人员协助管理。
“在技术人员的建议下,我投放了300多斤大闸蟹到300亩水田中,剩下的200亩水田则用来养桂花鱼、鸭嘴鲟、鲫鱼和虾等水产品。”邓海燕说,她有以同样的价格在该镇罗家店村流转了500亩水田养大闸蟹和花鲢鱼。1个月后,邓海燕注册成立了川源大闸蟹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吸纳了两个村100多户村民入社。
去年中秋节期间,邓海燕准备打捞大闸蟹运到市场上销售,却发现水田里面根本捞不到几只大闸蟹。“那么多大闸蟹,既没有人偷,又没有出现大面积死亡,它们都到哪里去了?”邓海燕焦急万分,发动身边人帮忙寻找原因。后经查证,原来水田里用于阻拦大闸蟹的石棉瓦倒塌了,很多大闸蟹爬到附近的河沟和嘉陵江去了。
此次遭遇让邓海燕损失了82万元,尽管如此,她仍然给合作社的每户社员分了200元红利。
“这次教训告诉我,只要加强管理,养殖大闸蟹并不难。”邓海燕说,今年9月,她养殖的200亩大闸蟹和200亩各类水产品陆续投入市场。“我们的大闸蟹主要销往成都等地。每斤价格在45元以上。”邓海燕说,今年大闸蟹的产量有1.75万公斤左右。“此外,我们饲养的1.25万公斤鱼和虾年底也可以投入市场。”
“去年,我把家里2亩水田流转给合作社,并入了15000元的股。同时,我还在合作社打工。”该镇玉台观村65岁村民何化邦说,现在他不仅每个月有2000元的工资,年底还能参与分红。
“这里的环境很适合养殖大闸蟹。”邓海燕说:“明年计划将养殖面积再扩大200亩,带领更多的乡亲致富。”
新闻推荐
3500多名专职监测人员日夜紧盯地质灾害隐患点今年以来,已有1666户群众搬离地质灾害隐患点
本报讯(记者陈冠霖)昨日,记者从市国土资源局获悉,今年以来,南充市争取省上补助资金6229万元治理地质灾害,实施了15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避险搬迁1666户,确保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南部县的南部...
南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