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明辉
“能留得住学生和教师,乡村教育才有希望。”蒲国谦,这位在西充最偏远的乡镇之一——中南乡从事教育工作28年的教育工作者如是说。9月9日,在西充县召开的2015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共有3名校长被评为西充县“第三届名校长”,蒲国谦便是其中之一,也是唯一一位来自乡村学校的教育工作者。
放学时间的“家长会”
9月11日,星期五。临近放学时,中南乡小学的校门口站满了前来接孩子的家长。
“每个星期五下午我都会来接两个孙儿。一周没见了,不知道这两个娃儿在学校有没有听话。”家住中南乡周家嘴村的周德林告诉记者,他的两个孙子都在中南小学读书,最小的孙子周易才4岁,上幼儿园。每周一清晨,周德林把孙子送到学校后,就回去做农活,周五下午再来接。
“娃娃在学校住一个星期,我很放心。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比我这个老年人更懂得如何照顾和教育孩子。”仿佛看出记者的疑问,周德林告诉记者,儿子儿媳在外打工,他又要做农活又要照顾孩子,实在忙不过来,“留守儿童之家”正好帮他解决了这个难题。
周德林的话得到周围其他家长的认可。“我家的3个孙子也在这里读书,两个6岁,一个8岁。除了周末和寒暑假,平常他们都托管在学校。一两年过去了,孩子们不仅身体长得很好,人也越来越懂事了。”来自南部县龙凤乡的一位婆婆说。
周德林等人愿意把孙子周托在学校,缘于他们对“留守儿童之家”的认可。而这,很大程度上又缘于对一个人的信任———这个人就是该校校长蒲国谦。
离放学还有10分钟时间,蒲国谦也来到校门口。“老周,你家周易在学校很听话,不哭不闹,乖得很。”与周德林攀谈了几句后,蒲国谦又和别的家长拉起了家常。交谈间,他向家长了解了对学校和教师的意见,也咨询家长把孩子接回家后,孩子有没有看书和帮忙做家务。
不知不觉间,每周五下午的放学时间便成了“家长会”,这也拉近了蒲国谦与家长之间的距离。
以身作则的亲情付出
这个距离,最初要拉近并不容易。2006年,中南小学初中部停止招生,部分教师外流,不少学生舍近求远到其他乡镇学校就读,学校仅剩下10多名教师和百余名学生。
“那时的中南小学,教学质量在片区倒数第一。”蒲国谦介绍,2007年,原校长卸任,新校长又不愿意到偏远的中南乡来,全校教职工全票推荐已扎根中南乡从事教育20年的他当校长。
“一下子被推到校长岗位,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办。”蒲国谦说,但是同事选他,是对他的信任,他应当负起责任,有所担当。
“学校要有学生,才叫学校。”为此,蒲国谦挨家挨户做家长的工作,承诺一定把学校办好,让家长把孩子送来读书。周末和假期,他以校为家,免费守门护校、打扫卫生。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蒲国谦和妻子商量,拿出家里4万余元积蓄,购置了办公桌、电脑等设备,整修了校门口的污水渠。
同时,蒲国谦处处以一个一线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普通教师一样担任主科的教学任务,参与上公开课和评课,认真做好常规工作。期末时,蒲国谦所教的语文科目平均成绩排片区第一。
在他以身作则的带领下,渐渐地,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了。目前,中南小学的教学成绩名列全县农村小学前两名,学生人数也增加到200多人,周边乡镇的许多学生都自愿到中南小学来读书。
一手建起“留守儿童之家”
当天下午5点,学生都被家长接回家了。干净整洁的校园里,微风拂进还未上锁的学生宿舍。
宿舍内,一张张收拾得井然有序的高低床下,整齐地摆放着两排拖鞋。“全校223个孩子,周托在‘留守儿童之家\’的有154个。”据蒲国谦介绍,“留守儿童之家”把孩子们集中在一起,由专人每天照顾孩子的一日三餐、作业辅导、睡觉守护、清晨跑操、打理内务等。
谈起“留守儿童之家”,蒲国谦向记者讲述了最初时的状况。2007年,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蒲国谦动员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来,但只有3个家长愿意把孩子托管在学校。
为了把这3个孩子带好,蒲国谦和妻子商量,让她不在县城照顾读高中的儿子,把愿意周托的3个孩子接到家里照顾。“虽然觉得辛苦,为了支持他的工作,我还是做了。”据蒲国谦妻子介绍,她每天给孩子们做饭,辅导作业。晚上,还要给孩子们讲睡前故事,哄他们入睡。
“说实话,带别人家的孩子,比带自己家的孩子更艰难,一点都大意不得。”凭着责任心和爱心,蒲国谦和妻子赢得了家长的信任。渐渐地,更多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周托,“留守儿童之家”正式建了起来。
如今,蒲国谦最大的愿望就是扩建“留守儿童之家”,让孩子们不再两个人挤一张床。建一个宽敞的学生食堂,让孩子们能坐着就餐。把艺体特色活动延伸到课外,让孩子们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郑钦豪)日前在南部县举办的2015年四川省乒乓球邀请赛,吸引了来自成都、绵阳、南充、广元、达州、遂宁、巴中和重庆等地的40支代表队共200余名乒坛高手参赛。经过激烈的角逐,南部德润欧郡...
南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部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