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当…叮当…”走进南部县石河镇,远远就能听到阵阵铿锵有力的打铁声,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对这个从铁匠敬兴全铺子里传出的声音是再熟悉不过了。
“两间东倒西歪屋, 一个千锤百炼人。”这副对联是对旧时铁匠师傅的真实写照。今年66岁的敬兴全,已经“千锤百炼”46年,见证了川北农村铁匠技艺的兴衰。6月16日,记者来到石河镇,采访了他的故事。
子承父业 学会打铁
1949年,敬兴全出生在石河镇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兄弟姐妹众多,敬兴全的父亲除了种庄稼,还要靠打铁挣钱养家,一家人的生活十分拮据。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每天放学后要给父亲打下手。”敬兴全回忆说,父亲工作时,他便在一边偷偷学艺,趁父亲不在家,自己偷偷地打造一些小玩意。就这样,敬兴全学会了一辈子都赖以谋生的手艺。
1969年,20岁的敬兴全刚上初中,父亲因病去世,家里再也没有经济能力供他上学,他只好弃学回家。“我给生产队打造铁制工具挣工分,维持家里的生活。”敬兴全说,打铁之余,他还学会了机械维修等技术。一年后,由于技术过硬,敬兴全被调到镇办企业,从事米面加工和维修打米机、抽水机等工作。
开铺经营 生意兴隆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镇办企业随之解体,干了10多年打铁和机械维修工作的敬兴全决定,靠自己过硬的打铁本领发家致富。他租下位于石河镇戏台下的房屋开起铁匠铺,从事犁头、锄头等劳动工具的打造兼维修农机。
“那时候,由于种庄稼的人多,传统农业机械和工具使用非常普遍,所以我的生意很好。”敬兴全说,当时他每个月能挣到1000多元,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60多元。为了提高生产量,店铺开张不久,敬兴全花了2000元购买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台钻和车床,并自制了一些简易设备。
在敬兴全的努力经营下,铁匠铺的生意变得越来越火红。
坚守至今 只因不舍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种庄稼的人越来越少,劳动工具也越来越先进,作为传统的手工小作坊,敬兴全的生意急剧下滑。“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30元,差的时候连张都开不了。”回想起由最初生意兴隆到后来的惨淡经营,敬兴全心中充满失落感。
如今,镇上的几家铁匠店铺早已关门,不少铁匠选择了改行,但敬兴全始终坚守在他的铁匠铺里。
“打铁、撑船、磨豆腐,被大家称为‘人生三苦\’,打铁又是最辛苦的。”敬兴全说,尽管儿女们都反对他继续打铁,但他始终都没有放弃的想法,“毕竟我做了40多年,哪能说放下就放下。我现在身体还好,头脑也清醒,起码能坚持做到70岁。”
新闻推荐
(曹伯同)6月17日上午,南部县安全生产咨询日活动在县城新世纪广场举行,该县安监、质监、公安等部门及相关企业通过摆放展板、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过往群众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并现场...
南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