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双峰乡圆柏树村村民张桂华,32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孝心被人传颂,成为村民争相学习的榜样。
张桂华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3月30日,记者来到圆柏树村进行采访。
结缘孝道 收获幸福
在圆柏树村,一提到张桂华,所有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她是“难得的孝女”。在圆柏树村党支书敬玉秀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张桂华的家里。“几十年来,她很少出过村、进过城,随时都在家为父母洗衣做饭。”敬玉秀用这样的话总结了张桂华的孝心。
今年48岁的张桂华,家里除了父母,还有一个姐姐。当农民的父母将姐妹俩养大,一家人过得虽算不上富裕,但也十分快乐。可就在1983年,张桂华的母亲冯南香双目失明了。“那一年我刚满16岁。”张桂华回忆说,当时父亲张育明的身体也越来越差,一家人的日子全指望姐妹俩。“耕田种地、洗衣做饭,所有担子都压在我和姐姐身上,那时的日子很苦。”回想过去,张桂华忍不住流下眼泪。
1985年,姐姐张碧华出嫁,家里所有的事情全都落到张桂华一个人的肩上。“我当时立了一个条件,如果哪个娶我,必须住到我家来当上门女婿,必须好好孝敬我爸妈。”张桂华说,父母养大她们不容易,现在该是她尽孝心的时候了。为此她暗下决心,这辈子再苦再累,就算不嫁也要一直陪伴在两位老人身边,悉心周到地照顾他们。
1986年,比张桂华大一岁的同村村民张柏林,被张桂华的事迹打动了,喜欢上张桂华。“她这份孝心让人感动,我觉得她是个好女人,跟她在一起肯定会幸福。”张柏林说,他并不介意当上门女婿,就在这一年他们结婚了。
结婚后,张柏林和张桂华生下2个孩子,家里的经济负担更加重了。1993年,两人商量,最后决定由张柏林外出打工挣钱,张桂华留在家照顾父母、养育孩子。
在张桂华的印象里,1997年是她最难熬的一年。那年干旱严重,她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背水,然后给父母和孩子做饭,割草喂猪喂牛。每天晚上八九点钟,她差不多忙完了又得回家准备晚饭、清洗衣物。也是那一年,她的父母身体状况更差了,治病需要钱,两个孩子读书也需要钱,全家人都靠丈夫在外打工挣的钱养活,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悉心照顾 不离不弃
2003年春节的前两天,家家户户都开心地准备过年,但对于张桂华来说,却怎么也感受不到年味。母亲旧病复发,她把父亲托付给邻居后,立即将母亲背到双峰卫生院。“我妈不能坐车,几分钟的车程要晕上一两天,我就只能背了。”张桂华告诉记者,那段时间,她每天早上把母亲背到卫生院治疗,晚上再背回家,虽然从家里到卫生院的距离只有1公里,但她一刻也不敢耽搁,每背一趟都是一路小跑。
2008年,丈夫张柏林不再外出务工,而是选择留在家里和妻子张桂华一起分担家务。2011年,张桂华的父亲病情恶化,瘫痪在床;次年父亲双目失明。
“两个老人都失明了,爸爸还瘫在床上,需要照顾得更加精细。”张桂华告诉记者,就在父亲瘫痪那年,母亲突然心脏疼痛、呼吸困难,她赶紧去找村里的医生。由于医疗设备不够,她只得送母亲到乡上卫生院治疗。那天刚好下着滂沱大雨,几乎寸步难行。张桂华对躺在床上的父亲嘱咐一番后,匆匆背着母亲赶往卫生院。她脱去鞋子、冒着大雨在泥泞的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卫生院跑去,这一次她花了40多分钟。到了卫生院后,张桂华才发现自己的脚底被磨出血泡,雨水和着汗水把她全身上下打湿透了。
传承孝心 感怀生活
如今,张桂华的2个孩子都已长大成家。受到张桂华的感染,孩子们都很孝顺,多次想把父母和外公外婆接到城里住。可张桂华为了不给子女增加负担,就与丈夫决定留在老家,继续照顾父母。
32年来,张桂华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先给父母擦脸,然后做饭并照顾他们吃饭。“母亲还好点,把饭递到手中就行。父亲每次吃饭都要用很多时间,或是不吃,或是嫌不合胃口,甚至发气把饭碗打翻。”张桂华说,吃过饭还要给老人梳头、洗衣服、收拾屋子,琐碎的小事让她没多少时间休息。
虽然父亲瘫痪在床,但勤快的张桂华总是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每天先打开窗户,保持房间空气新鲜,然后帮老人起床、用温水擦拭身体、穿衣、按摩、更换尿不湿。照顾母亲,她也没有丝毫怠慢,每天除了三餐之外,她还会在天气晴好的午后陪母亲在田间散步。在张桂华的悉心照料下,两位老人的身上没有一块褥疮,屋里没有一点异味。
“我有父母陪伴在身边,还有孝顺的孩子们,这辈子虽然苦点,但是很满足。”对于生活的考验,张桂华说,她坚信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好。
新闻推荐
南充市2015年全国、四川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名单公示
根据全国、四川省2015年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要求,现将南充市2015年全国、四川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名单公示。公示时间为5天(2015年4月4日至4月8日)。如对公示对象有异议,请以单...
南部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部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