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钟林 王萍
南部县碾盘乡旱拱桥村地处县城东南角,距县城20余公里。随着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里转移,总人口1280人的旱拱桥村,常住人口不到三分之一。
留守老人的新生活
汽车沿着平坦且干净的乡村公路向旱拱桥村前行,空气中混杂着草木和泥土的味道,无孔不入的花香在鼻尖盘旋。
刚到村口,记者就看到一位身体硬朗的老汉。村民告诉记者,他叫胡发孝,今年74岁。
在村里转了一圈,记者惊奇地发现,旱拱桥村竟然没有撂荒的土地。“土地都托管给了合作社,就连一些边坡、荒山地,我们都利用起来种植蔬菜和经济作物。”见记者询问,胡发孝打开了话匣子。
一座两层的楼房透着几分洋气。胡发孝告诉记者,家里就他和老伴两个人,一对儿女一个在广州,一个在南部县城。自去年土地入股合作社后,他家的日子就逐渐富裕起来,不仅把房子翻修一新,农闲时他还和老伴到城里和儿孙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土地入股合作社,随便怎么算都划得着。”胡发孝告诉记者,以前他和老伴耕种两亩三分地,一亩六分地是水田,大概能产600公斤粮食,其余的旱地栽种一些蔬菜供自家食用。每年,胡发孝留200公斤粮食,400公斤拿到乡镇去卖,收入仅1000多元。加入合作社以后,水田按每亩150公斤分配,他家能分到240公斤粮食。而合作社采用全机械化耕种,减少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以往只收获一季水稻,如今还能收获一季油菜。“油菜的收入年终统一核算后要再分配。加上我和老伴在合作社‘打工\’,每人每天有50元的工钱。从去年4月到今年年初,我就挣了4000多元的工资,再加上老伴的……不错吧!”算着一笔笔可观的收入,胡发孝的笑脸上溢满幸福。
土地入股 村民抱团奔富路
告别胡发孝,记者来到幸福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公室,探访幸福的来源。
“以前我们村撂荒严重,劳动力缺乏,种粮效益也差。”旱拱桥村党支书告诉记者,全村共有耕地721亩,其中水田548亩。2013年,县农牧业局整合项目,将村里548亩水田建成了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2014年3月,旱拱桥村抓住实施“现代农业水稻”的契机,提出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想。经过全村村民商议,4月10日,全村签订了为期15年的土地流转合同,成立了幸福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对适宜种植品种、技术、机械及市场行情等进行了逐一分析论证,制订了种植品种及生产布局规划,并建立健全了社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以及生产经营、民主决策、内部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
记者看到,两层的办公楼外,贴满了分红等账目单。一份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合作社共收获粮食39.5万公斤,预计今年可收获油料10.7万公斤。粮食和油料收成比入股前增产了13.5万公斤和9万公斤,增加纯收入39.4万元。再加上国家各种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入股村民人均收入增收600元以上。村党支书告诉记者,因为处于合作社成立初期,在机械设备等硬件上,合作社将有一些投入,以后每年黄谷将按照每亩200公斤兑现给股民。今年,油料等收入年终统一核算后,盈余资金的60%进行第二次分配,其余40%用作生产发展基金。
离开旱拱桥村时,起风了,村道边的老槐树幸福得手舞足蹈,如胡发孝在山头上唱山歌。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果王林均)4月13日,记者在南部县碾盘乡旱拱桥村看到,村民正在清理太阳能杀虫灯接虫袋内的害虫。记者注意到,一根约3米高的灯柱上,悬挂着两盏太阳能杀虫灯,灯柱顶部置有两块太阳能电池板。取...
南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部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