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七八岁的时候,随母亲到住在南部县城三元街上的姑姑家作客。我指着姑姑家门上“三元街”的门匾悄悄问母亲,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母亲问姑姑,姑姑也说不个子丑寅卯来。从此,“三元街”这三年字就牢牢地烙印在记忆深处。当我成为这座县城的一员后,就千方百计想弄清楚三元街的来历。后来,我查阅大量地方文献才明白,三元街的得名,是和南部历史上一些赫赫有名、出类拔萃的人物紧紧相连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了生活、出行方便,人们习惯逐水而居。所以,三元街并不是县城最早的街道。因为她远离浩浩荡荡的嘉陵江,坐落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后来,随着县城来往迁居人口的增加,原来靠嘉陵江边的平坝已经不能容纳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于是,在这片杂草丛生的山坡上,慢慢出现了星星点点的房子,渐渐也就有了街道的雏形。不过,这条街最初并不叫三元街。他的正式得名,应该是在清代雍正年间。
在漫长的历史里,南部一共出过三个状元。更奇怪的是,这三个状元全部诞生在宋代的星空下。他们分别是:出生在大桥镇的陈尧叟、陈尧咨兄弟、出生在火烽乡的马涓。为了纪念这些为南部争光的家乡人,在南部县城,就有“状元桥”、状元溪这些地名传世。
给山坡上这条街道取名的, 是清代出任过工部侍郞的南部人李先复。这位被誉为“巴蜀奇才”的李先复,虽然自小就以家乡的三位状元为榜样发奋读书,但命运却十分不济。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只戴上一顶“举人”的头衔就从此停止不前了, 当然也就失去了到皇宫参加殿试的机会。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然,他只是个小小的举人,但通过“拣选”走上仕途的他,在辗转山东、湖北等地担任了10多年的七品县官后,最后脱颖而出,逐渐成为了清王朝的政要,并先后担任了朝廷工部侍郎等重要官职。李先复71岁时,向雍正皇帝提出“退休”回乡养老,得到批准后,他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家乡。
回乡以后,李先复并没有真正颐养天年,而是投入了对家乡文化事业的整理。他不仅参与了县志的修订,还四处募集资金,在县城建起了“三元亭”,以纪念陈尧叟、陈尧咨、马涓三位状元公。由于“三元亭”建在县城南门外,于是,又将离三元亭不远的街道命名为“三元街”。世事沧桑,“三元亭”早没有了踪影,但三元街这个街名却牢牢地定格在这座古老的县城里,并慢慢发展为下连南街、上接草市街的街道,也是县城里一条最长的主要的街。
前不久的一个下午, 我准备再去看看这记忆中的街道。 在路人的指点下, 才找到退缩到角落里的三元街。原来,在旧城改造中,原来的南街分成了大南街、小南街两条。而大南街,就代替了过去三元街的走向,一直通到了草市街。而三元街呢,就由通衢正街变成了一条偏街小巷。走在这条陌生的三元街上,两旁的房屋早已经改造成现代建筑了,失去了古风古韵。但是,作为一条为纪念三个南部名人而命名的街道,它仍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新闻推荐
●张枥李果为牵住牵好项目“牛鼻子”,今年,南部县采取“挂图作战”的方式,将重点推进110个项目,这些项目涵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民生实事四大领域,其中,续建项目有51个,新开工项目...
南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部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