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果 曹伯同
如果要形容一个书法家勤学和苦练,人们常会想到“池水尽墨”和“退笔成冢”,但若把这两个词放在南部县铁鞭乡宿亭村农民何至贤对书法的追求和热爱上,也丝毫不过分。现年68岁的何至贤,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练习书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当地人都称他为“农民书法家”。何至贤为何对书法如此热爱?3月24日,记者采访了他。
与墨结缘
何至贤进入当地村小学习时,就对书本上的诗词歌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识字不多,很多时候都要依靠字典来完成阅读。”何至贤回忆说,入学后,他一边看书一边习字。“当时没有钢笔也没有圆珠笔,只能用毛笔练习写字,而我真正喜欢上写字是在小学四年级以后。”何至贤说,书上、报纸上的字很美,“如果我也能把字写得像书上一样好看多好啊!”
放学回家,何至贤总会在干完农活后学着写写画画,写完之后再反复对比。渐渐地,他在其中找到了乐趣。
小学毕业后,由于家庭原因,何至贤未能继续上学。“那时只能借书和买书来临摹。”何至贤说,只要看到有人在写毛笔字,他就要去学习,回家后凭着记忆模仿。
1961年,何至贤对书法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由于当时的农村学校师资匮乏,何至贤受乡里的小学校长邀请,成为他们村的代课老师。“那会儿,整个村小就我一个老师,语文、数学、美术全都教。”何至贤说,为了给学生们上美术课,他开始学习写美术字。
谈起往事,何至贤笑了,他说,学习写字说来容易,但身边没有一本现成的教材可以参考。除了模仿《四川日报》的标题,他还四处购买相关书籍。
才华初显
经过了一年的模仿和学习,何至贤的书法才华开始在当地崭露头角。1962年,为了有更多的机会练习写字,身为老师的何志贤参加了村里的宣传队。村民的夸赞给了他很大的信心。
后来,何至贤的生活更是和写字相伴:替村里办板报,给《盐亭报》当通讯员;1963年,村里办起小报,在没有复印机和打印机的情况下,“刻钢板”做蜡纸印的工作也落到了他的身上。
1964年,他模仿的字画作品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时,整个铁鞭乡,包括大坪区委都来参观,他们的评价很高,这更加坚定了我坚持写下去的念头。”何至贤说。
永不放弃
1968年,何至贤不再当老师,被安排到村里的农机站。“我从未放弃过我酷爱的书法。”何至贤告诉记者,那些时间,只要一有空,他就会用石块在地上练习写字,如果在田间地头,他就用手指和树枝写,“到了晚上,就看相关的书法书籍,用笔、运笔、起承转合等,我基本都是烂熟于心。”
篆、隶、楷、行、草……何至贤样样都在行。“写字的时候心就静下来了,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净化思想。”何至贤认为,练字的天赋固然重要,但是勤奋更必不可少。
经过潜心练习,何至贤的努力付出终于有了收获。20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收到一张来自北京的征稿函。“征稿函是全国总工会老年书画研究会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发出的。”提及当时获得的铜奖,何至贤仍然意犹未尽,兴致勃勃地展示了自己的获奖作品,草书的“家和万事兴”。
此后,何至贤更加信心满满。2014年,他准备了两幅作品,继续参加由全国总工会老年书画研究会主办的“‘中国梦\’全国诗词书画摄影作品大赛”,拿到两个金奖,并被授予“‘中国梦\’当代杰出书法家”称号。
采访结束时,何至贤向记者谈起了自己的心愿,希望能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歌颂美好的新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冠霖昨日上午,南部县王家镇。全镇60多名镇干部、村组党员一大早就带着钉耙、扫帚等工具,来到西河河边。“从今天起,我们将用1个月的时间,对河道中的垃圾进行全面清理,引导群众爱护环...
南部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南部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