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冠霖
一条龙滩河,隔断两岸人,在这条宽达500多米的河面上,升钟湖水源源不断地流向保城乡。南部县双峰乡李家坝村就坐落在龙滩河边的重重山峦上。李家坝村三面环水,村民不仅出行靠船,灌溉农作物还得靠提灌站或天降甘霖。
2011年,打工回乡多年的冯国飞决定免费为乡亲摆渡,并接手了谁也不愿管的提灌站,自贴资金维护运行。“冯国飞就是我们村的乡贤。”李家坝村党支部书记冯佳如此评价。
过河难 他为乡亲免费摆渡
11月21日,记者来到龙滩河渡口。渡口对岸停着一艘没有驾驶员的机动船。“我打个电话,从村里喊人开船过来。”冯佳对记者说。打完电话后,不一会儿,河对岸响起隆隆马达声,机动船缓缓地向渡口驶来。
不到7分钟,船就驶到了渡口。记者看到,这是一艘长约12米、宽3.5米、高2.5米的机动船,船长正是冯国飞。记者在交谈中得知,今年51岁的冯国飞,早年在外地打工。2002年时,因家中父亲、母亲需要人照顾,他从上海回到李家坝村,办起了农家乐,一边经营生意,一边照顾父母亲。
冯国飞告诉记者,李家坝村2个渡口,原有2艘船,船工都是兼职,村民过河有时要等两三个小时才有船。2011年冬天,冯国飞买了现在这艘机动船。买船后没多久的一天,冯国飞正在田间劳作,一位村民急急忙忙找到他。原来,一位生病的村民在家属陪伴下等船,准备去乡卫生院看病,但因没有等来船,焦急的家属只好托人找到冯国飞,希望借用他的机动船。“我听后放下农活就去开船,把乡亲送到对岸,他们给钱表示感谢,我没要。”冯国飞说,从那以后,他决定给需要渡河的乡亲免费渡船。
谈及2013年夏天一个夜间的渡船经历,冯国飞的老伴赵素华至今记忆犹新。“我们晚上八点过就睡觉了,凌晨1点电话响了,有个乡亲刚回村,到家时间晚了,希望我们能去接他过河。”赵素华说,因为没有照明设施,农村一到夜晚什么都看不到了,但丈夫执意要去帮人渡船,她只好拿着手电筒,站在船头给丈夫照明。“我不图回报也不图钱,人生几十年的光阴,大家住在一起是缘分,我图的就是大家一直和和气气地相处下去。”冯国飞说,他将一直为乡亲免费渡船。
每到赶场天,就是冯国飞为乡亲渡船最忙碌的时候。“赶场天买些肉啊、小菜啊,给冯国飞说一声,就能坐到船。”81岁的村民王翠尔说。
没人管 他“出尔反尔”主动接
记者了解到,李家坝村现有3个提灌站,其中2个提灌站已多年不用,村里三分之二的耕地种旱粮。“现在村里还在运行1处提灌站,灌溉着村里三分之一的土地,当这些土地上的村民种水稻时,其他地方村民只能种些玉米、黄豆等低产作物。”冯佳说,没有提灌站灌水的土地,只能靠天吃饭。
就是如今还在运行的1个提灌站,1年半前还险些停用。原来,2013年4月,因原来管理人员年龄大了,村里准备更换管理提灌站的人员。“村上找过我,想要我接手提灌站,当时我就说‘我哪有精力管这事\’。”冯国飞坦言,起初,他并不想接手提灌站,因为父母都已80多岁,常年生病,需要照顾;他也还要忙于农家乐的生意和农活,所以就拒绝了此事。 (下转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冠霖在农村,树根随处可见,在常人的眼里,它可以用来生火取暖、烧柴做饭。然而,在南部县双峰乡曹家窝村村民曹启军的眼里,树根却是一件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也是他业余生活的快乐源泉。日...
南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部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