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晓江 文/图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古称保宁。在这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凉面热着卖,馒头盖章卖,醋当饮料卖,牛肉熏黑卖。”这个“馒头”可不一般,它就是当地人和游客特别喜爱的“保宁蒸馍”。
阆中古城土特产品保宁蒸馍传统工艺流传至今,因其盖章卖,成为阆中一大怪,被誉为中国最早的防伪标志,驰名海内外。8月17日,记者前往阆中,探寻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宁蒸馍的故事。
制作蒸馍30多年 练就一手“绝活”
汽车从阆中市公园路拐进一个名叫蒸馍巷的小巷子,大约20米,就可以看到“保宁蒸馍”四个大字招牌。四川保宁蒸馍有限公司便位于此处,其前身是阆中市保宁蒸馍厂。
民国时期,阆中古城曾有10余家蒸馍加工作坊,公私合营后,组建了保宁蒸馍厂,其生产加工地位于古城下新街一座院落内,上世纪80年代中期搬移至蒸馍巷。
进入保宁蒸馍生产车间,保宁蒸馍第七代传承人赵洪兵正和工人们一起忙碌,和面、造型、装笼……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有序。“保宁蒸馍一共有21道工序,不加纯碱和任何添加剂,特别讲究色泽、味道和造型,并根据形体大小确定猛火蒸馍时间,出笼后须以食用红盖上鲜章,百年来一直如此。”谈起保宁蒸馍的制作技艺,赵洪兵如数家珍。
赵洪兵子承父业,十几岁便与保宁蒸馍打交道,从事蒸馍制作已经30多年。每天傍晚,赵洪兵和工友们开始为制作蒸馍作准备。先制作酵面,在新鲜面粉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和少量“老面”“和面”。所谓“老面”,就是工人们每天制作完一批蒸馍后留下的酵面,保宁蒸馍正是采用历代延续生产制发的酵母自然发酵。
赵洪兵介绍,“和面”很费体力,但为了保证酵面能充分发酵,采用人工方式“和面”可时刻感受面的融合程度。半个小时后,开始“醒面”,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自然发酵。这一过程耗时最久,不同季节时长不一,通常需要10多个小时。
第二天一大早,工人们在经过“醒面”的酵面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白糖,经过压板后,开始揉面。揉面的案板是特制的不锈钢面板,带有加热功能。揉面的过程是第二次发酵过程。经长年累月的积累,赵洪兵练就了一手“绝活”,用手指击打蒸馍,便知其发酵程度。
揉好的蒸馍需放入30度左右的恒温室内,继续发酵一两个小时。赵洪兵介绍,历经3次发酵,这样制作出来的蒸馍既保持了面的清香,又因发酵而产生纯正的曲香,受到人们的喜爱。
发酵完成后,要在蒸馍上划上一道口子,防止蒸馍裂口,再上笼蒸制。蒸制15至20分钟后出笼,待冷却后,盖上红色的“保宁”字样,这样一个完整的保宁蒸馍就制作完成。
1915年,保宁蒸馍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质奖章。据说,为了与普通的蒸馍区别开来,厂家便在蒸馍出厂的时候,盖上了红章。从此,“馒头盖章卖”在阆中延续下来。
吃法多种多样 川北人的舌尖记忆
“每次回到阆中,都要买上几袋保宁蒸馍带回成都,一是送给亲朋好友品尝,再是留给自己吃。”在蒸馍巷购买保宁蒸馍的蒲兰介绍,她是阆中本地人,在成都工作,家中的老人和小孩都很喜欢吃保宁蒸馍。
对于不少阆中人,包括川北地区的居民,对于保宁蒸馍似乎情有独钟。民国15年修《阆中县志》载:“川中之麦皆花于夜,邑中之麦有独花于午者,故其面特佳。旧志云:面惟保宁最知名,取南麦辗细,用重罗筛之,白如乾雪,蒸为馒首,名曰蒸馍,远至千余里外,虽外霉内燥,去其霉以水浸之,纵隔数月,蒸之移时,而色味香如故。外来客商多于县中购面及蒸馍以作馈品。”
品食保宁蒸馍是一种享受,始终是川北居民挥之不去的舌尖记忆。趁热吃,绵软柔韧不粘牙,香甜可口沁人心脾,既无馒头之碱味,又无面包之酸味;讲冷吃,入口则化渣,清香纯正味如初,并有煮、炸、烤等多种吃法。即便冷硬坚如铁石,上锅再蒸,其色香味形又如刚出笼一样。
爱美食的阆中人,充分利用保宁蒸馍,与保宁醋、牛肉搭配,开创了阆中特色美食“阆苑三绝”。阆苑三绝,用豌豆粉做汤,加入保宁醋,小块牛肉以及经过菜籽油煎(炸)保宁蒸馍小块,该汤酸甜爽口,别有一番风味。
过去,在阆中及周边县区,谁家小孩能吃个蒸馍,比过年还高兴,足可向小伙伴夸嘴数月。如今,走在阆中古城的大街小巷,随处一家副食品店,都可以买到保宁蒸馍。随着包装工艺的进步,保宁蒸馍采取真空包装,可保存5个月之久,产品也销往川北各地,吃上一个保宁蒸馍已不再是难事。
“现在淡季一天可生产1万个保宁蒸馍,旺季的时候每天要生产5万个左右。”赵洪兵介绍,保宁蒸馍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花样翻新,开发了诸多蒸馍,满足了不同市民和游客的需求。
今年国庆中秋叠加,阆中古城又将迎来大批游客。赵洪兵和工友们在着手准备保宁桂花蒸馍,期待让游客真正品尝到传统工艺制作的保宁蒸馍,让非遗美食走进千家万户。
■历史渊源
丰子恺写诗赞保宁蒸馍
在千年古城阆中, 蒸馍历史悠久,始于商周,兴于蜀汉,盛于唐宋,创新于清乾隆初年。
蜀汉时期,蜀国虎将张飞镇守阆中七年,所辖军中皆以蒸馍为主食,其馍硕大,形若童枕,故称“枕头馍”。后人为纪念张将军,又将蒸馍取名“将军馍”。唐宋时,阆中学子寻幽觅静苦读,也常带蒸馍充饥,先后出了4个状元,于是,蒸馍又有了“状元馍”的美誉。
清乾隆年间(公元1768年),融入西北祖传胡饼耐存秘诀,保宁蒸馍由此创制,其色味俱佳,久存不腐,名声大噪,代代相承,保宁蒸馍铺因此生意红火长达数百春秋。
1944年12月,著名画家、文学家丰子恺曾赴阆中举办画展。在阆中逗留期间,丰子恺曾品尝过保宁蒸馍。莹白似玉、香甜绵软的保宁蒸馍给丰子恺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写下“锦屏山下客流连,蒸馍油茶胜绮筵。 他日五湖寻范蠡,夜船剪烛话当年。”的诗句,赠予阆中友人蒋阆仙。
在丰子恺的眼中, 小小的蒸馍,胜过丰盛华丽的筵席,这是对保宁蒸馍极高的赞誉。
2006年,保宁蒸馍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全国首批 “中华老字号”。2013年,保宁蒸馍制作技艺入选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 “保宁”商标被认定为“四川省著名商标”。
新闻推荐
2020年以来,阆中市积极谋划,开展“综合治理执行难攻坚行动”,健全执行长效机制,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高度重视,推进落实。...
阆中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阆中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