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南充 今日南部 今日营山 今日蓬安 今日仪陇 今日西充 今日阆中
地方网 > 四川 > 南充市 > 今日阆中 > 正文

探寻南充古书院 听!那流传百年的琅琅书声

来源:南充日报 2019-04-26 03:07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罗琴

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南充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古往今来走出了许多文人志士。文化积淀的背后,离不开知识的滋养。如今,南充各地的古书院,就是曾经培育人才的最佳场所。当历史更迭,岁月变迁,南充古书院今何在?日前,记者走访了营山、蓬安、嘉陵、阆中等地,寻找散落在乡间的古书院,听那时的琅琅书声。

1 玉环书院 姚莹牵头修建已历经百年

今天说起玉环书院,蓬安当地都很少有人知道。可当时光回到一百多年前,玉环书院则是人才聚集、群贤毕至的场所。4月19日,记者在四川省司马相如研究会理事长魏赤中的带领下,走进玉环书院,一睹她的今世容颜。

玉环书院位于蓬安县锦屏镇,进入锦屏镇正街,再穿过一条狭窄街道,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起来,往前走600多米,就是玉环书院。站在玉环书院门口,一排长长的青瓦红墙的房子颇有气势,魏赤中称这就是书院前殿。

走进书院,保存完好的前殿十分大气,足以看出当初修建时的用心。魏赤中告诉记者,玉环书院的建筑格局是典型的四合院造型,长长的前殿正中央,有一处八级石台阶。前殿两侧是厢房,顺着厢房的巷道向里走,后面有一座小山头,“小山头顶部原为书院的正殿,如今已经不在了。”魏赤中说。记者登上小山顶,整个书院尽收眼底,昔日呈四合院格局的建筑,已找不到当年的模样。只能遥想那些年,庭院深深,书声琅琅。

说起玉环书院,就不得不提姚莹。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姚莹赴蓬州上任。上任不久,姚莹即与当地文人交谈,得知当地仅有的“蓬州书院”因一些原因修建停滞。了解情况后,姚莹当即指定人员牵头修建新书院。由于该书院前有玉环小溪,后有玉环山,故取名玉环书院。历时两年,玉环书院建成,当地百姓拍手叫好。《蓬安县志》中曾用文字描述玉环书院:如书城焉!

再次来到书院,魏赤中感慨万千,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玉环书院停办,停办后的玉环书院其原址上办起了锦屏中学,魏赤中就曾是锦屏中学的学生。站在土堆上,魏赤中指向进门右手边的一间厢房说,这里就是他曾经的教室。“以前书院门口有一条玉环溪,流水淙淙,清澈见底,夏天我们就喜欢赤脚在水里纳凉。”魏赤中告诉记者,现在玉环溪早已干涸不见踪迹,书院也没有了往昔的热闹。

据了解,2007年6月,玉环书院被评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蓬安县文管所所长汤跃明告诉记者,目前,蓬安县正计划玉环书院的维修保护,目前维修方案已经完成。“我们将恢复书院的正殿,展现此前四合院的格局。”汤跃明告诉记者,玉环书院维修完成后,将在里面展示相关文物。

2 南池书院 川东北最具代表性古书院建筑群

除了蓬安玉环书院,南充现存的古书院中,还有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嘉陵区的南池书院。南池书院在嘉陵区七宝寺镇七宝寺内。记者从嘉陵区文管所了解到,如今的七宝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重修,后于清代多次添建重修而成。由牌坊、山门、前殿、南池书院等建筑组成,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完整保存了清代建筑群格局。庭院、厢房、廊庑……南池书院具有典型的书院建筑特点,整体布局严谨规整,保存完好,是川东北地区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古书院建筑群。

走进七宝寺,沿着长长的石阶,穿过牌坊,迈进大殿,整体结构保存完好。“七宝寺的建筑依山势而建,坐北向南,采用传统的均衡对称方式布局,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分布,再以厢房、廊庑等相连接,形成封闭性较强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嘉陵区文管所所长唐冲介绍,七宝寺内的南池书院于1742年创办至今,已经有277个年头了,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将南池书院改为七宝寺中学,近年来,为了有效保护这一片古老的建筑群,就另外选址新建了七宝寺中学。

唐冲告诉记者,目前,政府将对南池书院进行维修,在原有的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建筑工艺基础上进行修复,并打造成旅游景点,让更多人了解川东北这座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的书院。

3 古往今来 南充古书院散发新魅力

一些古书院记录着历史,另一些则续写着今天。

4月19日,记者在营山当地学者李定国的带领下,走进了云凤书院。和大多数已不再使用的古书院不同,云凤书院无论是建筑外观还是文化内涵,如今都散发着新的活力。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还没走进书院正殿,远远就听见书院内传来阵阵读书声。悄声入内,在大殿一旁的教室内,十多名身穿传统服装的小朋友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诵读《三字经》。记者了解到,这些小朋友来自云凤幼儿园,该幼儿园每周开设了国学课,为了让孩子们更加感同身受地体会国学的内涵,这堂课就选在了云凤书院内。

云凤书院是一座古朴的四合院,四合院门口左右两侧立着两尊石狮,门上的牌匾刻有“云凤书院”四个大字。据营山县文物管理所测定,云凤书院建筑面积471平方米,四合院布局,正厅面阔4间30米,进深4米;左右厢房各3间21米,进深5米;后厅面阔5间33米。整个书院为素面台阶单檐,悬山式屋顶,穿斗梁架,小青瓦屋面。“以前在正殿后面还有一座藏书楼,现已不复存在。”李定国告诉记者,现在云凤书院免费对外开放,每天都能吸引民众来此感受书院文化。

在阆中城区的东风中学内,也有一处幽静的庭院,房屋古朴、回廊幽深、翰墨飘香、底蕴厚重。据悉,这里曾是阆中历史上鼎鼎有名的锦屏书院。阆中文化名人刘先澄告诉记者,据史料记载,锦屏书院曾经名冠全川,后来逐渐衰败,直至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道台黎学锦将当时已残破不堪的书院迁回古治平园处重建,锦屏书院方才恢复昔日荣光。

据刘先澄介绍,1906年,锦屏书院被改建为学堂。如今,锦屏书院保存了部分旧址,在其原址上建起的东风中学已发展成为省级重点中学。时至今日,锦屏书院仍是阆中人脑海中抹不掉的历史记忆,是古城灿烂的历史烙印。

■专家说

保护打造古书院 提升文旅内涵

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保科副科长李云飞介绍,“古时候,书院多修建在城市,随着书院停办, 城市发展变迁,许多古书院也不存在了。”

“古代地方官一上任,对两件事情十分重视,一个是经济, 另一个就是教育。”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杨小平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认为教育不但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更能有立竿见影的成效。”杨小平表示,读书方知礼仪, 无论一个人读书时间的长短, 知识都能带来相应的素质提升,既是对一个人的文明风气的改变, 也是对当地社会风气的改善。

此外,杨小平还谈到了古代书院的教育方法。“古代书院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根据童生的资质深浅,学习不同的文化知识。”杨小平说,古代尊师重教,除了民间对读书人的尊重,政府也有一套规范的、严谨的教育制度,并据此选拔人才。

如何保护和打造这些历史文化遗迹?杨小平说,保护和打造古代书院,有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在文化旅游越来越兴旺的今天, 将书院打造成文旅融合的景点,有助于提升旅游内涵,“让今天的人们走进书院, 便多了一种知识获取的途径,也多提供了一个场所。”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 将会有更多的书院拂去历史的尘埃, 展现新的容颜, 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相关链接

南充部分古书院

仪陇:金粟书院(现保留部分旧址)

阆中:三陈书院(现有部分遗迹)、云屏书院(现已不在)

南部:鳌峰书院(现已不在)、凌云书院(现已不在)

小档案

书院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教育、文化机构,它对中国传统社会学术文化的发展、 人才的培养、社会的进步等作出了突出贡献。

书院的名称开始于唐代的“丽正书院”,后改称“集贤殿书院”。在宋代,书院尤其兴盛, 元代各路、州、府皆设书院。明清两代书院成为朝廷养士储才之所。

新闻推荐

全国公安文联检查阆中警营文化

本报讯(孙斌蔡瑨)近日,全国公安文联副主席张策、文联创作室副主任初日春、省公安厅队建处副处长毛卓、省公安文联副主席...

阆中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阆中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探寻南充古书院 听!那流传百年的琅琅书声)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