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文广(南充)
远古的人对时间的概念是从观察日月运行开始的。太阳一起一落,慢慢就有了“日”的概念;月亮阴晴圆缺,慢慢就有了“月”的概念。渔猎时代,时间概念单靠月亮圆缺大致就够用了。进入农耕社会后, 种庄稼更多要依靠太阳,对太阳的研究于是发展很快,很快发现太阳每天起落差别很大。所以到了春秋时代前后,祖先们就发明了“土圭”,把一根木棒直插在土里,以太阳当顶看不到棍影的时间为“日中”,通过日影的变化来计算时间。 开始大概比较随意,各管各的,后来部落开始有了专门技术人员,负责任地观察记录,渐渐发现了规律。原来每隔几百日就会有一天白天最短,同样有一天夜晚最短,如此循环往复。于是,这两天叫“冬至”和“夏至”,“至”就是极点。再后来,又发现了两个白天晚上一般长的日子,分别起名“春分”和“秋分”。地球和太阳相互运行中的这四点构成了最早的节气, 从此衍生开去, 才有了后来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侯。 华夏百姓按照节气循环往复春播秋收,创造了几千年优秀的农耕文明。汉武帝时候,阆中落下闳参与编制了新的国家级历法太初历,更加适用和精准,传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后来的帝王为了风调雨顺富国强民,决定以天子名义祭天,感恩上天的赐予。于是就把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四个最早的节气定为国家祭祀日,祭拜天、地、日、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冬至祭天。如今北京著名的天坛, 就是明清两朝天子冬至日祭天用的。 和现在不同的是, 在很长的历史中,人们把冬至视为岁首,为二十四节气第一个节气。冬至一过,春天就姗姗而来。冬至到小寒一个节气有十五天,五天一侯,共三侯。 初侯说这时地下的蚯蚓开始打结蠕动,二侯说麋鹿的角得到阳气就要张开,三侯说泉水开始涌动,都预示出最早的春意,告诉人们看到这些自然现象就知道该从事什么农业劳动了。
冬至故事中最脍炙人口的要数诸葛亮借东风。 传说当年诸葛亮正是借用了冬至日阳气上升、东南风大起的机遇,一把火烧得曹军灰飞烟灭。“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叹息,可见至少到了唐代, 诸葛亮借东风在民间已成定论。
冬至这天,民间的讲究也不少,比如吃饺子的习俗就源自东汉医圣张仲景。 传说他在南阳看到百姓饥寒交迫, 耳朵都要冻掉了,就支架起大锅,用面皮包上羊肉和草药,煮了给百姓吃。人们吃了御寒汤,耳朵热和起来,活过了危急。由此民间传下冬至吃耳朵状饺子的习俗, 来纪念这位为民操心的好人。
新闻推荐
曾给韩寒、老狼、马頔画封面的插画师,竟是成都人 曾浩书:绘画,是记录自我的一种方式
提到来自成都的著名插画师“熊猫先生”(网名),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但相信他的作品不少人都看到过。这位曾经给韩寒、马頔、老...
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阆中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