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膳宁 王波
距离阆中古城37公里的该市水观镇永安寺村,因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永安寺而得名。该村傍山而居,自然风光秀美,历史遗存众多,享有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等多项殊荣。
当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历史积淀深厚的永安寺村将迎来怎样的发展契机?带着疑问,笔者于近日探访了该村。
A 建筑之美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安寺的建筑、绘画、泥雕、木刻、石雕、藻饰六种技艺俱全且均臻上乘,为国内少见
坐落于永安寺村黄泥岗上的永安寺,被一道状若盘龙的山梁团团围住。该寺坐北朝南,呈四合院布局,整座建筑由南向北对称分布。清幽雅致的建筑风格、神话般的美丽传说,为这座古寺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寺庙周围古柏森森,薄雾笼罩下宛若仙境。当地人介绍,每年都会有不少外地人慕名前来参观。
《阆中县志》记载:永安寺始建于唐,宋治平,元至正,明嘉靖年间,递有重修,敕赐本觉院。神宗万历年间又装饰佛像,大换金容。
“历时久远,各单体建筑由于建筑年代不同,具有不同特征。”原水观镇文化站站长李仕强介绍,现存的永安寺建筑群,为元、明、清、民国四代建筑组合,其建筑风格极为典型,是研究四川地区元代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除多元化的建筑风格外,永安寺的建筑特点还体现在建筑工艺上,佛殿、柱子、窗棂等细节考究,特色鲜明,具有重要的文物艺术价值。
“真正令人惊叹的应属寺内被毁的大殿壁画。壁画绘‘天龙八部图’,并注有《元至正成子题记》三则。壁画中的人物神态自然,个性鲜明,生动活泼,且造型比例适度,赋色鲜艳夺目,线条劲健秀丽,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奇观。”李仕强介绍,经考证,永安寺的建筑、绘画、泥雕、木刻、石雕、藻饰六种技艺俱全且均臻上乘,优于陕西永乐宫、峨眉飞来殿,为国内少见。该寺曾两次被列为四川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载入《中国名胜大辞典》。2001年6月25日,该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寺因其巧夺天工的造型和在建筑美学上的历史地位,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李仕强回忆说,先后有韩国和北京、上海、河北等地的业界人士慕名前来参观学习。
B 产业之兴
量身定制产业培育计划,4年时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约5000元
“2014年以前,村里的产业基本上以传统种植养殖业为主。”永安寺村党支部书记刘旭介绍,前些年,镇、村两级为村里的发展可谓费尽了心思。
“经专业机构检测,村里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高,适宜种植油菜、高粱、柑橘、蜜柚等经济作物。”刘旭介绍,2014年,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一项为永安寺村量身定制的产业培育计划开始紧锣密鼓实施。
永安粮油专业合作社赓即成立,政府主导加群众参与的模式,带动全村80%以上的农户参与其中,通过种植油菜、红高粱等经济作物,老百姓尝到了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甜头。
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村“两委”又开始为解决土地撂荒问题下起了功夫。通过土地流转,泽敏家庭农场、森海苗圃基地等由村里种养大户牵头成立的专合组织如雨后春笋在永安寺村涌现,并带动当地村民从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花甲之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仕太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李仕太老两口将家中闲置的土地流转给泽敏家庭农场。通过在农场务工,老两口当年挣得的务工收入就有8000余元,加上土地流转的费用,脱贫早已不是问题。
更令老两口高兴的是,村里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村通组路将大家联系得更加紧密,每个组都建起了垃圾转运站,有专人管理,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方便。”摘掉穷帽子后,李仕太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和李仕太一样,近年来,因发展产业而走上致富之路的村民不在少数,一份由村“两委”提供的村民收入账便是最好的见证:2013年,永安寺村人均纯收入为7300余元。到2017年,增长至1.2万余元。4年时间,增加了约5000元。
冬日的清晨,薄雾袅袅,村庄一片寂静。田野里、屋舍旁,随处可见红彤彤的柑橘挂满枝头,为这个季节平添了几分暖色。
“今年,我们从广安招引业主,开工建设安永农场,带动村里老百姓种植柑橘、蜜柚、花椒等经济作物。”刘旭介绍,该农场规划面积240亩,将辐射带动农户70余户。
“这些农场的建立,使村里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老百姓的收入还能够提高。”展望未来,刘旭信心满满。
C 资源之丰
红色文化厚重,人居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 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业
鳞次栉比的房屋,整洁有序的庭院,走进永安寺村,一片修旧如旧的土黄色建筑群跃入眼帘。
得益于永安寺这块金字招牌,永安寺村的游客数量逐年递增。如何让游客的脚步“慢”下来、“留”下来,成了永安寺村面临的首要问题。对此,作为白崇友将军故里的永安寺村制定了“依托永安寺之名,吸引游客,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打造红色景点”的规划。
按照规划,目前,水观镇已争取到300余万元革命老区扶持项目资金,依托阆中古城至朱德故里的红色旅游路线穿境而过的交通优势,加大对当地红色文化的挖掘和收集,打造红色文化景点,广泛宣传红色文化,将白崇友将军的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也是乡村旅游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为提升人居环境,永安寺村采用红砖,在全村铺设了1300余米集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游步道。同时,按照原始民居建筑风貌,对全村34户村民的房屋进行了改造提升。
“改造后,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部分村民的房前屋后较为凌乱,影响了院落的整体美观。”刘旭说,对此,村里除通过不定期召开群众会、坝坝会对村民进行“清洁家园”行动宣传外,还鼓励大家栽种花草装扮庭院。
田园变花园,农村变景区。永安寺村的村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以红色文化为依托的永安寺村将成为有口皆碑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新闻推荐
网友“啥都不想说”: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在阆中市华胥路附近购买楼盘的市民已经陆续搬进了新家。然而,这些楼盘周边的公...
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阆中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