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邦基
这两条街道是以“古楼什字”界定的东、西,也就自然将向东的称东街;向西的称西街。但过去的东街,本不是今天这样将旧城与东关连为一体而形成街。它向东行至今天的篦子巷南出口时,有旧城的东城墙挡住去路而不可通向东关,故而这段街道昔日是属于古楼街的街区范围的,因此,原本也就没有街名可言。但别看它街虽无名称,在安康城却又名气不小。
自古楼什字东行,除入口两旁有三、五户人家外,街北一侧东至旧城墙;西至今古楼小学;南至本街道;北至今寺道道儿,内中计有“府城隍庙”、“老君庙”、“火神庙”、“娘娘殿”、“八仙蓭”、“眼光殿”、“土地庙”等七座道家的庙宇,故民间俗称此处为“一里七个庙”。民国三十年(1941),安康建立以姚寄尘为首任校长的“安康县中”即在这些庙宇中。后又在该“县中”设立了一届两个班的“师范”,也称“简易师范”。抗战时期又有“国立四中”迁入(一年后迁至四川阆中)。同时,旧安康县还在这些庙宇中设立有训练小学教员及保甲乡长的机构叫“县训所”。1953年“县中”迁走后至今,此处又相继成为古楼小学、县幼儿园以及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停办的县第十一中学的校(园)址。
西街本叫“崇道街”。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前,旧城的文庙、儒学皆在此街而得名。崇,尊敬、推重。《礼·王制》:“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道,思想、道德。《礼·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汉郑玄注曰:“道者通物之名,德者得理之称。”崇道,即崇尚道德教化或曰崇儒重道。《兴安州志·城池志》:“崇道街,在安康街西。”《学校志》:“文庙,在州治之南崇道街”;“儒学,在文庙西”。均始建于元代,先后遭遇明永乐、成化、万历等年间三次汉水圮城,历朝各代数次重新建修,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该文庙奉御制“万世师表”匾额后,三十二年(1693)又一次遭遇大水,致昔文庙、儒学基地“东西北三面尚为居廛,永不可复矣。”迨宣统二年(1910),清最后一任知县林旸光,尊部令创办乙种蚕业学堂时,在此旧址设立桑园;民国二十年(1931),但舜之莅任县教育局长,曾将其届内的安康教育局设于此间;二十五年(1936),又有地方士绅顾元伯追讨省府拨付建安康中学“树人楼”、“博化室”余资,于此旧址一隅主持修建“兴安图书馆”,即名曰“文安楼”的藏书楼,并在东、西两门楣各以“文库”、“书城”亲题其额。
旧时居住西街的多为回民。在“桑园”南大门的斜对面有一巷子叫水井巷,巷内有一“清真中寺”,俗亦称“小寺”。1954年,撤安康城区范围的市改为城关区政府时,设此街为“古楼回族自治街”,1961年改称“古楼西街”,“文革”中曾改为“团结街”。本地“回商”多以经营茶叶、牛羊皮、药材、生漆等山货土特产为业。时至今日,在识茶这个领域,当春茶上市,人们开始尝鲜的时候,捏上一撮放在手心,搭眼瞧上一瞧,再用鼻子闻上一闻,便能说出此茶的产地,采摘的时间,口劲的大小以及是阴坡还是阳坡所生。故在茶叶的饮用、鉴别和经营这个行当,当今许多茶学家未必有回民兄弟的这些真功夫。
(之二十二
新闻推荐
本报讯(邓斌廖柏周特约通讯员莫子君)近日,阆中市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亚太...
阆中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阆中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