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玉贵 文/图
“很久以前的阆中农村,中秋节这段时间有一个很重要的节庆活动,那就是舞草龙。”9月23日,和记者聊起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与中秋“接踵而至”, 阆中市文化馆副馆长邓小东如是说。就在两天前,阆中草龙亮相南充市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涅槃重生 阆中草龙消失40年
事实上, 草龙在农耕文化广为流传的中华大地并不鲜见。 从广东浙江沿海诸省,到铜梁沐川巴蜀各地,舞草龙作为农民祈祷风调雨顺、 庆祝五谷丰登的重要表达方式, 至今依然遍地花开。
而如今的阆中草龙, 对于很多当地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新鲜的“玩意儿”。“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阆中草龙就‘消失\’了。”邓小东说。
2009年8月,阆中市申报“中国春节文化之乡”迎接国家检查验收。在阆中古城贡院广场上, 十几名赤裸着上身、 腰围芭蕉叶的粗犷男子舞动着两条稻草扎制的草龙, 引起中国民协副主席、 民俗专家夏挽群等人的浓厚兴趣,这些见多识广的民俗专家,对两条看似简陋甚至显得粗鄙的草龙赞不绝口。
“这些草龙简直太有意思了!不但能让人感受到阆中深厚的民间艺术,而且能够感受到阆中古代巴人的粗犷和原始古朴!” 夏挽群感到十分惊奇,他没有想到, 如今还有这样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令人叫绝”。
无疑, 这两条草龙为那次申报加了分。而它们的扎制者和领舞者,就是今年56岁的牛德志。
阆中草龙的涅槃重生, 有两个绕不开的人:除了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邓小东,便是民间艺人牛德志。
申报“中国春节文化之乡”,民俗成为支撑内容。在挖掘整理的过程中,邓小东点到了牛德志。回忆起9年前的这段往事,牛德志历历在目:“这以前,很多人都没有见过草龙, 更不用说我们阆中的草龙。”尽管如此,他只用了差不多10天时间, 就把两条草龙扎制出来了,紧接着开始训练舞龙人。
“阆中的草龙,可以追溯到巴人时代。据考证,巴人的重要一支衍变成如今的土家族人。阆中作为古巴子国最后的都城, 流传至今的很多民俗,和土家族有很多共同的地方。”邓小东说。
时隔40年,阆中舞草龙“惊艳重现”并获得专家高度赞誉后,阆中草龙从此成为年节民俗活动的保留节目。当地对其进行了发掘整理,并于2002年公布为阆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众不同 阆中草龙本是巴人遗存
牛德志是阆中土生土长的农民。1981年,牛德志拜老艺人何青连为师,与之相伴学艺15年。
彼时, 何青连在行业中颇有名气的阆中川剧团从事舞美道具工作,以纸扎、盔头见长。他声音洪亮、不苟言笑,加之技艺精湛,被人送诨号“何阎王”。
“师父和我情如父子,对我要求很严厉。”牛德志说,何青连不仅手上有绝活,脑子里的东西更是丰富多彩,换句话说,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师父口传心授不著文字, 教会了他很多东西,“比如迎銮出銮、瘟神会、龙灯狮子这些,一直在我的脑子里。”
草龙以稻草为主要材料, 辅之以竹木做支架,整条龙节段为单数,将稻草集束成把、草尖自然散开成为龙身,舞动起来神采飞扬。 草龙的龙头采用编、织、插、嵌、绕、缠等十多种工艺技巧,器宇轩昂。
阆中草龙的舞动也十分粗犷。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初, 舞者一般为壮汉,扎着头巾、赤裸上身,穿着短裤和草鞋, 将民间杂技和民间舞蹈巧妙结合起来表演,十分好看。而舞草龙的场地,一般在农家土院坝。舞动开始时,要将地面泼湿。待地面踩出泥浆,舞龙者还故意用龙尾将泥点甩到观众身上。而观众并不生气,反而觉得沾了好运。
据邓小东研究, 阆中草龙的外形和别的地方不同: 很多地方的草龙用稻草、秸秆扎制,形态饱满,更接近人们想象中龙的形象; 而阆中草龙似乎更抽象一些,重在神似。在取材上除了稻草、秸秆,蓑草甚至树枝都会因地制宜、信手拈来。这与巴人粗犷的性格莫不相关。
阆中草龙有请龙、走龙、舞龙、送龙等环节。 扎制草龙大都由德高望重的民间艺人负责。每年大春前后,舞龙人就带着草龙走村串户,每到一家,主人都要燃香祈祷风调雨顺, 然后将其插在草龙身上。之后,草龙被封存在祠堂或庙宇, 待到中秋前后颗粒归仓进入农闲时节, 封存的草龙又会被请出来舞动,庆祝丰收好年景。最后,还会把草龙焚烧“送走”。“整个过程每个环节,都有很严格而虔诚的仪式。”邓小东说。
异彩纷呈“阆中龙”亟待挖掘打造
龙是中华民族的远古图腾,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舞龙也成为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就在阆中,除了草龙外, 还有一种叫令人啧啧称奇的家什龙。
在嘉陵春江闹元宵2016南充市“龙腾盛世”舞龙大赛上,阆中市舞龙代表队的家什龙一出场便让观众“目瞪口呆”。只见引龙人手持用竹篮做成的龙珠, 引着两条用背篼、 撮箕和箩筐等民间常用劳动工具做成的龙走到舞台中央,龙头、龙身、龙尾等5节用一根绳子串起来, 龙身上还扎着农村常见的花布条,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
据邓小东介绍, 家什龙流传于长江中上游地区, 凡有巴人活动的地方都有这样的民俗。 早期主要是劳动人民在庆丰收或重大节日期间的一项民俗表演, 后来逐步演变为一种传统文化。 家什龙的龙头主要用长筒形或三角形的簸箕、 背小孩的背篼或扇子等制作而成。龙的角、眼睛和胡须大多采用玉米、茄子和玉米须子等做成。
家什龙的表演形式也比较随意, 舞龙者的步伐主要有醉步、跑跳步和云步等,其中, 醉步主要展示劳动者喝酒后步态蹒跚的模样,逗人发笑。舞龙者通过盘龙、逗龙、二龙戏珠等动作,展现嬉戏打闹的场面。表演方式粗犷豪放, 展现了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景。
不但如此,在过去的阆中地区,“龙”的种类除了常见的春龙、彩龙,以及近年来挖掘整理的草龙、家什龙、板凳龙外,还有火龙、水龙、花龙、赶年龙等很多种。
“阆中可谓是‘龙的故乡\’。”邓小东说,阆中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传承和丰富的民俗民风, 希望更多人来关注这些民间瑰宝,“如果能把这些舞龙都挖掘整理再现, 将为阆中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再添一张‘王牌\’。”
新闻推荐
宋朝华在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上强调压紧压实责任 答好“改革之问”
■南充晚报记者陈松本报讯9月14日上午,市委书记、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宋朝华主持召开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
阆中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阆中,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